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精读普洱
 

云南网|【云视角】“两山”答卷|绿色脱贫的“普洱样本”

本文来源:云南网  作者:  时间:2020/8/11 8:27:19  点击数:

编者按

普洱市在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工作中,交出了六份高分答卷。8月10日,中共普洱市委书记卫星在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市专场上,详细介绍了这六份答卷,分别是:新时代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普洱答卷,新时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普洱答卷,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普洱答卷,新时代路通全通的普洱答卷,新时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普洱答卷,新时代“宾弄赛嗨”互帮互助的普洱答卷。

普洱市风光

普洱,是北回归线上,保护最完好的一片绿洲。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澜沧江在山谷间奔涌向前;哀牢山和无量山如一道道血脉,使得崇山峻岭林海茫茫。

两山逶迤山水秀,是普洱自然环境的生动概括,也让普洱因为这茫茫绿色而声名鹊起。虽富有众多的绿色资源,却因历史的迟滞,交通的闭塞,曾一度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

普洱西盟佤族自治县

历史昭示现实,现实辉映历史。

2008年11月18日,习近平来到那柯里村调研。在受灾群众家厨房,他揭开锅盖看看伙食怎么样;听到困难群众的倾诉,他陷入沉思。

“我一定还会再来,希望下次来时,你们的生活能过得更好。”

彼时,普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10个县(区)中有9个贫困县,其中有2个是深度贫困县,有60万贫困人口,占全省总数的8.6%,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0.4%,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10个县(区)中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4个世居民族中有5个“直过民族”,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10个县(区)中有4个边境县,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

乡风文明

总书记饱含深情的殷殷嘱托,激发出普洱各族儿女矢志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在脱贫攻坚“硬骨头”面前,普洱市上下精准发力,精细“绣花”。“飞针走线”中,一幅幅奔向小康、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

2019年,普洱市8个贫困县实现高质量摘帽,澜沧县高质量通过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全市提前一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市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的目标全面实现,普洱彻底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澜沧县群众在家中收看阅兵

绿色之城普洱,正沐浴着新时代的春晖,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走出了一条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头并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繁荣稳定相得益彰,具有时代特征、普洱特色的脱贫发展新路子,用青山绿水的底色、高品质生活的主色、高质量发展的亮色,擘画出一幅荡气回肠、欣欣向荣的新普洱画卷。

芒景村翁基布朗族古寨乡村休闲

一份念念在兹的为民情怀

“2008年11月18日是我一生中最高兴难忘的日子,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我们家。”李绍盟回忆起总书记2012年12月30日来家时的情形,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平易近人,说话和气,他笑起来就像太阳,让我们心里暖洋洋的。”

一走到“荣发马店”门口,就能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与老掌柜李天林的合照。今年40岁的李绍盟是茶马驿站百年老店“荣发马店”的传承人。2019年,“荣发马店”的老掌柜、李绍盟的父亲因病去世,他接过“荣发马店”这块百年招牌,继续传承茶马文化。

“当时那柯里正在重建在地震中损毁的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灾后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做法给予了肯定,鼓励我们要依托茶马古道文化资源,把乡村旅游发展起来。”李绍盟回忆。

念兹在兹,唯此为大。

普洱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头并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繁荣稳定相得益彰,具有时代特征、普洱特色的脱贫发展新路子。

那柯里镇

如今,李绍盟在家门口当起了农家乐老板。几年下来,已经推出集餐饮、民宿、普洱茶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服务,一年收入超过50万元。

10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视察和关怀,一直让那柯里的乡亲们备受鼓舞,大家牢记嘱托、互帮互助,把那柯里打造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

那柯里镇

目前,那柯里村农家乐发展到了26家、民宿客栈9家、特色小吃6家、民族工艺品店5家,日均接待游客800余人,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2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达15568元。

那柯里村

如今的那柯里,从村口摆摊到民宿饭店,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自己的生意,绝版木刻、乡愁书院、贡茶技艺等一项项文创产品在村里遍地开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一场深入灵魂的思想洗礼

摆脱贫困,人民的希冀;脱贫攻坚,时不待人。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普洱发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强音,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奋力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普洱市立足于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决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考核体系。

一次次会议、一个个方案、一项项部署,认识日益清晰,发展路子也日渐明朗。

妇联开展清洁家园 促乡风文明 提升人居环境 助力脱贫攻坚现场培训指导

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党政同责促攻坚”,市、县(区)、乡(镇)党委和政府实行脱贫攻坚“双组长、双责任、双推动、双落实”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一年一考核、一年一通报,考核结果作为部门绩效奖励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做到了研究最多、部署最实、投入最大、调度最密、考核最严。

脱贫攻坚,责任如山。

35名市级领导分别挂联10个县(区)、挂包32个乡(镇)、挂帮33个贫困村;103名县处级干部驻乡督导指导,实行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报告制度;140家市级单位、1040家县级和乡(镇)单位参与“挂包帮”定点扶贫工作,每年对扶贫工作成效进行考核通报;4.7万名干部职工结对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27家企业、商会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与213个贫困村结对帮扶,实现“挂包帮”全覆盖。

脱贫攻坚是战场,也是考场。

驻村和结对帮扶干部是否沉在基层,各项扶贫政策是否落地生效……普洱在全省率先推行脱贫攻坚“电视问政”,300多名领导干部接受“电视问政”,一大批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扶贫干部活跃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他们在一线留下脚印、洒下汗水,锤炼党性、树好形象,从乡亲们眼中的“外来人”变成了“一家人”。

把人民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没有什么力量比上下同欲更为气势磅礴。

带着“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的庄严承诺,839名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3303名干部驻村帮扶,广大党员干部用肩膀担起责任、用身影带动群众、用脚步量出民心,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苦干、实干、干实,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共同劳作

“贫困村不退出,贫困群众不摘帽,工作队绝不撤兵。”有了这支“铁军”,普洱便有了改天换地的“杀手锏”;在持续巩固脱贫成效、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的征程上,攻堡垒、打硬仗更有底气、活力更足。

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时代楷模”朱有勇;文化扶贫先锋、“脱贫攻坚女汉子,一朵盛开在拉祜山的曼栗花”李娜倮;上海援普干部宋杰以实际行动展现“一段普洱行,一生普洱情”,扶贫受益的群众动情地称他为“宋(送)小康”……

在干部实在作风的感召下,群众的产业意识、市场观念增强了,发展的愿望和劲头更加强烈了,好学上进、知识改变命运的氛围更加浓厚了,“我要脱贫”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江城支部引领下瑶族村民沃柑种植喜获丰收

一场开拓创新的探索实践

摆脱贫困需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每一场战绩的取得,每一个脱贫故事的背后,都有一整套精准细密的政策、一连串创新务实的举措: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普洱市全面推行脱贫“宾弄赛嗨”(傣语,意指“没有血缘但像亲戚一样的朋友”)互帮互助机制,将原来民间“人帮人、户帮户、民族帮民族”的互帮互助关系,升华为“一个民族帮一个民族、一个村寨帮一个村寨、一个乡(镇)帮一个乡(镇)、一个县(区)帮一个县(区)”的“宾弄赛嗨”互帮互助新模式,在普洱大地描绘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生动景象。

干群之间互帮互助 合作交流

西盟县以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为载体,推行组织引领、激励约束、岗位设置、党员帮带、素质提升、产业带动等系列措施,采取“以工代赈”和“按劳取酬、优先优酬”的帮扶方式,深度激发群众内生动力。2018年以来,共组织村民参加培训2.7万人次,培养农业科技示范户2400户,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有效融合的路子,实现了贫困群众精神与物质“双脱贫”,受到国务院扶贫办和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在“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做法成为云南脱贫攻坚“六小创新”之后,进一步优化升级这一经验,建起了新时代农民讲习所,对深度贫困人口开展素质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生产技能,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截至目前,完成培训40期,培训学员1873名,实现转移就业1688人,就业率达90%以上,越来越多的“懒汉”变身脱贫路上的“好汉”。

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中国工程院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以“时代楷模”朱有勇为代表的专家团队创造性采取“抗大”模式“1+N”的办法,举办林下有机三七、柠檬、冬季马铃薯种植等技能培训班68期,300余人次院士专家手把手培训农民学员1.5万人次,让贫困群众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了精神脱贫,为贫困地区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墨江县组织大学生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青联委员等,将“夜校”建到“火塘”边上,利用农闲时间,采取拉家常、讲故事等方式向群众传递党的富民惠民政策,教授自主学习能力和脱贫技能。累计开展“火塘夜校”170余场次,覆盖当地青年群众1.2万人次。

澜沧县火塘夜校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的“干部回家”活动如火如荼……多种形式的志智双扶,让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真正成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

此外,唱唱跳跳走上致富路的“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则入选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

从“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激发出贫困户巨大的热情与能量,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被创造出来,一个个贫穷、落后的村子正在蜕变为美丽、幸福的“桃花源”。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反贫困斗争中,如何实现可持续脱贫、稳定脱贫,普洱各族儿女贡献了“普洱方案”、“普洱智慧”。

一条“路通全通”的康庄大道

一条农村公路,连接的是乡村与城市,打通的却是贫瘠与富足、困顿与希望。对大山深处的群众来说,没有畅通的路,再好的致富梦想也是“空中楼阁”。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特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一直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和导致边疆民族地区深度贫困的关键环节。

景东曾经的景太公路

景东如今的景太公路

路,通则兴。普洱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要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交通是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普洱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全省加快“五网”建设的历史机遇,明确提出“砸锅卖铁”也要大干综合交通,全力推进以物理高速、信息高速和思想观念高速为重点的“通畅普洱”建设,加快构建公路、航空、铁路互为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任重道远,行则必达。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贫普洱市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显著改善,全力打通了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

宁洱县曾经的泥泞的乡村小路

宁洱县泥泞的小路大变样

如今的新昆洛路宁洱段

规划建设高速公路22条(段),投资达3000亿元,建设里程和投资均占到全省的10%以上,在建高速公路里程和投资连续多年居全省第1位,墨江至临沧、思茅至澜沧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十四五”初期将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

全市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硬化路通到贫困群众家门口,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位居全省第1位;

全力推进“三支线五通用”航空网建设,短短2年时间建成澜沧景迈机场,5个通用机场建设加快推进,思茅机场迁建并建设口岸机场、景东支线机场项目列入国家规划,再过几年,普洱有望成为全国唯一拥有3个支线机场的州市;

西盟县在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中以擂台方式比脱贫攻坚、比环境优美。

在建和规划建设铁路7条,玉磨铁路将于2021年底建成运营。再过三到五年,普洱将成为云南南部综合交通枢纽,为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次区域中心城市和陆路口岸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飞起来、跑起来、快起来,借助现代化交通体系,普洱已汇入时代洪流。

昔日羊肠小道的贫困地区“路无三尺宽”,如今广袤的普洱大地上一条条“脱贫攻坚路”、“乡村振兴路”、“全面小康路”徐徐铺开,连接历史与现实,承载着茶马古道源头的追求与梦想,筑起了广大群众共圆致富梦的康庄大道。

一首“勠力同心”的时代新歌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普洱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整合各种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全力构建大扶贫格局,奏响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合唱”。

景东河道环境治理

2016年以来,上海市累计投入帮扶资金8.71亿元,带动贫困人口13.64万人;累计派出援滇干部22人、专业技术人才及专家272人、志愿服务者62人;累计帮助普洱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1.87万人次,转移普洱贫困劳动力到其他地区就业0.11万人次;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工程院、浙江大学、中国宝武集团、中国旅游集团等5家中央单位、32家省直单位定点扶贫普洱市9个贫困县,华能集团安排13.5亿元资金帮扶澜沧县拉祜族、佤族2个“直过民族”脱贫,127家企业、商会结对帮扶213个贫困村,形成了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决胜脱贫攻坚的磅礴伟力。

并肩战贫穷,携手迈小康。

普洱始终坚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集中攻坚行动,普洱市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所有“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生动诠释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推动“直过民族”聚居区实现了社会形态和物质形态两个“千年跨越”。

从前少数民族正在煮大锅饭的场景

如今少数民族的用特色菜肴宴请来客

眼下,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普洱大地各路扶贫力量随处闪现。即使相距千里、山水相隔,却因一个共同目标心手相连,改变着共同的命运。

如今,走进普洱,处处能感受到社会各界同心扶贫的激情,一股股爱的暖流,汇成了众志成城脱贫攻坚的“一江春水”,在澜沧江奔流不息,构成一幅幅脱贫领域最美的风景。而那洋溢在群众脸上的笑容,就是对脱贫答卷最美的标识。

一个绿色发展的“脱贫样本”

无量山和哀牢山在这里守望,形成了浑然天成的绿色宝库;澜沧江奔流不息,形成了永不枯竭的生命源泉。

普洱具有源远流长的生态保护传统,各民族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朴发展观世代相传,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成为今天弘扬绿色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基因。

云南咖啡交易中心

君子弃瑕以拔才,壮士断腕以全质。

“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选择,正是普洱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觉行动。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是边疆民族欠发达地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崛起双赢的不懈追求。

为推动发展转型,在建设全国首个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这一大平台上,普洱市把培育壮大产业作为高质量脱贫、可持续发展的重头戏,一产抓特色、二产抓升级、三产抓突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林下经济

路子对了,机制活了,生态扶贫效应频频释放:

建成11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思茅区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思茅区、孟连县分别被列为云南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和特色县;

培育2494个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双绑”利益联结(龙头企业绑合作社、绑贫困户),实现产业有效带动全覆盖;

聘请28名院士作为政府顾问,建成院士工作站17个、专家工作站24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3个;澜沧县依托朱有勇院士团队开展林下有机三七种植试验,曾经闲置的林地1亩收入高达10万余元。目前,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520万亩,涉及农户25万户,从业人员48万人,人均收入达3050元。

成功举办五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在全国率先推行GDP与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全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7340亿元,居全省第1位;

获有机认证企业和证书数居全省第1位,其中有机茶认证企业和证书数居全国第1位;

云南普洱茶交易中心

2019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成绩、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河(湖)长制考核成绩等均居全省第1位;

在全国率先发布普洱茶十项标准,在全省率先成立普洱茶企业诚信联盟和品牌企业联盟,普洱茶品牌多次荣膺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榜首,普洱咖啡荣获“中国农业区域品牌10强”,墨江紫米、江城坚果上榜2019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7个产品分别荣获云南省十大名茶、名果、名药材称号;

……

以国家之任为任,以百姓之心为心。一系列脱贫创新实践在普洱各地蓬勃开展,演绎出一个个“蝶变”故事。

脱贫攻坚路上,“普洱脚步”铿锵有力,曾经的穷乡僻壤日渐展出新颜、传出笑声,茶叶、咖啡、澳洲坚果、沃柑、牛油果等成为群众的“摇钱树”,肉牛、生猪、瓢鸡等托起了群众的“致富梦”,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和“坚实靠山”。

咖啡豆采摘

如今,普洱市GDP保持年均两位数高速增长,绿色GDP占比达94%,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绿起来与富起来统一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世界生态经济学家、美国院士小约翰·柯布在考察普洱后,发出了“生态文明的未来在中国,绿色发展的示范在普洱”的赞叹。

一幅兴边富民的斑斓新景

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既是底线性任务,更承载着厚重的民生期待,是检验脱贫攻坚质量、成色的试金石。

巩固拓展和深化“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加强产业、就业、科技、教育、健康和易地搬迁扶贫,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手抓两不误……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普洱始终紧盯精准这条主线,铆足一股改天换地的劲头,以决战决胜的勇气、久久为功的韧劲攻坚拔寨。

文化活动室设备

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普洱精准施策,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引导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依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生活,大家埋头苦干,用心填好民生“答卷”:

累计实施易地扶贫搬迁2.1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35.3万户,解决158.3万人住房保障问题,江城县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曾经的旧房

如今的新房

完成“全面改薄”任务,所有贫困县均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验收,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95%,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20条底线”要求;

县级公立医院、103个乡(镇)卫生院和所有贫困村卫生室建设全面达标,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

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达99.8%,水质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农村低保标准从2016年的年人均1920元提高到4620元,兜底保障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

群众脱贫前粗茶淡饭

群众脱贫后的菜色丰富

一套普洱特色、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投入体系等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设计谋篇布局完成,一块块硬骨头正在啃下来:

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解决了出行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老大难”问题。

当年 景东山区住校生自己生火做饭

如今学校为学生建起来食堂

脱贫,希望所在;攻坚,力量所在;奔康,目标所在。

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历史“赶考”中,普洱市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向贫困发起总攻,那些脱胎换骨后的容颜,那些凤凰涅槃后的重生,深深镌刻在这块土地的流年里。

翻开脱贫战报,普洱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

农民人均收入翻番了,收入来源更多了,增收渠道更广了,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贫困人口比例从2015年的3.69%上升到2019年的95.34%。

西番莲种植

实现了安全住房全覆盖,人畜分离、庭院干净、家居整洁、村庄美丽、蓝天白云、鲜花盛开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群众文明素质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座座整齐排列的新修房屋,一片片特色林果绿意盎然,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一幅幅美丽画卷映入眼帘,一张张朴实的笑脸在春天里绽开……

如今笔直平整的公路

普洱大地上,贫困渐行渐远,幸福越来越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接力奔跑,仍需加劲冲刺;千年追寻,圆梦就在今朝。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在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战胜千百年贫困的普洱人民更加精神抖擞,正在奋力攻克最后贫困堡垒,带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承诺,带着425万普洱各族儿女实现共同富裕的期许,普洱脱贫攻坚战还在继续,干群合力,久久为功,这场硬仗定会赢得全面彻底,赢得振奋人心!

人与自然和谐

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普洱的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画卷已徐徐展开。普洱的明天,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本文来源:云南网

 

上一篇: 云南日报|普洱茶投资集团建设“... 下一篇: 人民日报海外版|正在申遗的全球...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