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
 

澜沧酒井:“民族文化+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3/10/26 10:07:19  点击数:

本网讯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根据“文化赋能,振兴乡村”的发展要求,将传统民居、民间歌舞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创艺术相融合,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探索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符合村情、具有特色的致富增收新路子,推动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边疆稳定。

组织引领

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一是搭建多方联动平台。酒井乡党委政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党委会议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做到创建工作有研究、有部署、有落实。二是搭建常态化学习平台。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业务过硬的干部队伍。积极推进双语宣讲,促进党的民族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三是搭建文化宣传平台。带领各族群众通过歌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展示美好新生活,表达边疆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文化搭台

开拓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路

一是打造文化品牌。老达保有优越的地理和人文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保留较为完整,拉祜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村民们热爱劳动、酷爱歌舞,凭借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执着追求,创作出了 300 多首民族民间歌曲,并参加了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上海旅游节、中国桑植民歌节、中国原生态民歌展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打响了老达保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06 年以来,老达保先后成立雅厄艺术团、原生态组合“达保五兄弟”等民间文化艺术表演队伍,2013 年成立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积极探索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文化艺术创作的新型经营模式 。2021 年,老达保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多年来,老达保大力发展具有鲜明边疆特色和淳朴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将孔雀舞、象脚鼓舞、芦笙舞、摆舞、三脚歌等民族特色舞蹈相互融合,打造了独具韵味的《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项目。6年间完成当地演出800余场次,应邀外出演出730余场,实现演出总收入587余万元,群众分红450万元。为当地拉祜群众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促进产业融合。老达保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 2 个、省级“非遗”项目12个、市级“非遗”项目2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依托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达保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将拉祜族摆舞、芦笙舞、吉他弹唱等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打造成乡村旅游“标杆”项目,不断提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文化内涵,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优秀民间艺人,发挥他们在保护、传承、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特色深挖

激活民族团结进步新业态

一是抓实基础设施建设。老达保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将特色村寨建设与生态旅游、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等相结合,整合各类资金,修建原生态歌舞表演广场,完善村寨游览道路、景观步道等基础设施,引导群众按规划建设民居、民宿,在寨子周边种植经济林果和花木,将田园变景区、茶园变公园,提升乡村整体环境,促进新业态的发展。二是充分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及芦笙坊、陀螺坊、艺织坊、茶吟坊、根雕坊等民族文化展示区。利用土地、气候等优势,开发新业态,推出老达保蔬菜园、彩色稻田等田园观光体验项目。带领各族村民开设民宿客栈4家、农家乐10家。三是创新设计特色产品。老达保以“党支部+景区+农户”的模式,把分散的景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扶持老达保各族村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发展拉祜族服饰、民族包包、纪念品等手工业,开办特色产品销售点20余家,各族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鼓起了“钱袋子”,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讯员  李晓维  文/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江城:以节庆为纽带 促进民族团... 下一篇: 景谷凤山:“四步走法”闯新路 ...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