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 誓词碑故事 >> 列表

 

民族团结|拉勐精神,在历史选择中折射出璀璨光芒(一)

  来源:普洱新闻网 时间:2018/9/5 点击:19443

 

六十八年前,拉勐,一个普通的佤族部落头人出现在普洱专区26个民族的视野里。自此,他的名字被历史记录下来,同时,他的名字也注定与西南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紧紧的联系在一起。在中南海怀仁堂与毛泽东主席的对话,在普洱红场剽牛盟誓的倩影,都已经深深的烙在普洱各族人民的历史记忆里。



68年后的今天,拉勐精神在佤山开花结果了。虽然佤山儿女对拉勐有熟悉和不熟悉的、有听说和没听说的、有见过和没见过的,但却都在传承和述说着他的精神,并用实际行动共同创造和实现着当年拉勐那句“要吃甜的、要穿暖的”(他把从北京带回来的糖果分给群众吃,给他们看毛主席送的衣服,说: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甜的吃、有暖的穿)的梦想,大踏步共同迈向小康社会,走进新时代。

拉勐精神是什么,应当怎样认识和领会拉勐精神,我认为,应当从他的心理演变和行为轨迹来分析它的形成。我们可以从“人质抵押、伟人之握、歃血盟誓、海枯石烂不变心”四个阶段来分析渐变过程。


人质抵押。为什么有人质抵押,当时,拉勐已经答应愿意去北京了,但心里仍然是不踏实的,于是就提出条件,要求当时的竹塘区区长龚国清(字志夷,1902年生于石屏)把自己的儿子留在班箐作为人质,要是他回不来了就把区长儿子杀了。1950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边疆民族地区仍然情况复杂,敌对势力猖獗,人心未定,人与人之间缺少信任,当时“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当朋友”这一说法普遍流传,由于汉族与佤族之间平时接触甚少,谈不上有几分信任,处在当时这样一个环境下谁就没有一点点顾虑呢?这也更能说明当时边境民族地区情况的复杂性,中课的岩枪、岩顶等部落头人就是因为担心出去了回不来而拒绝中央政府的邀请。但是,此刻的拉勐却和他们完全不一样,还是接受邀请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国庆观礼。虽然说有抵押人质一说,但这只是反映他当时作为正常人的本能的心理变化的一个小波动,不能代表他心理上有抵触情绪。能接受此次邀请,拉勐潜意识里早已渴望,一方面,拉勐作为一个封闭落后的佤族部落头人,通过与周边的拉祜族、傣族等民族的接触和生意往来,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也想走出去看看,但出去了又不免有担忧,因他也曾坚信“石头不能当枕头,汉人不能当朋友”这句话;另一方面,离不开李晓村等汉族朋友和民族工作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反复做工作。最终,拉勐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这就是拉勐与其他部落头人的不同之处,他的这份胆量和勇气在当时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回顾当时一起去的其他佤族代表,唯他才是真正的部落头人,如中课部落的岩火龙是部落头人岩顶的养子,沧源的肖子生也就二十来岁,算不上具有很大威望的头人。所以说拉勐虽然被动抵押人质但是又有主动出去看看的愿望,是当时形势所迫,归根到底是拉勐具有远见卓识,排除众议,作出了这一历史性选择大踏步的走向北京。

伟人之握。何谓伟人?毋庸置疑,就是咱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伟人之握,就是拉勐与毛主席亲切握手,为什么与毛主席握手并对话的是拉勐而不是其他人呢?历史再次选择了拉勐,这一握是民族之握,也是两个社会形态的跨越与交融。巍巍佤山,近百万阿佤人(当时阿佤山还包括现在的缅甸佤邦部分和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是历史选择了拉勐,是历史选择了毛主席与拉勐握手,是历史选择了毛主席与拉勐对话,从而引出了那一段广为人知的对话。

“听说咱卡佤族有砍人头祭谷的习惯?”

“是呢!”

“能不能不再砍人头了,用砍老虎头或猴头来代替,行不行?”

“不行不行,那是我们老祖宗传下的规矩不能改。”

“那你回去后和部落群众商量着改。”

“好,回去后和他们商量商量......”。

这充分体现了平等、和谐的民族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的具体体现,毛主席提出的“用动物头代替人头”、“商量着改”的话语,意义深刻而深远。(待续……)(岩克姆/文)

 
 
CopyRight www.puernews.com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普洱市委宣传部 中共普洱市委统战部 普洱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