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普洱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 >> 民族文化 >> 列表

 

普洱澜沧:民族团结心向党,幸福生活唱出来

  来源:“澜沧统一战线”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3/9/6 点击:601

 


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位于县城东南部澜沧至西双版纳国道214线旁,是一个拉祜族聚居的小组,全组户籍人口119户 503人。老达保立足实际,以民族团结进步为核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根据“文化赋能,振兴乡村”发展要求,将传统民居、民间歌舞文化与乡村旅游、文创艺术相融合,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不断探索民间文化艺术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符合村情、具有特色的致富增收新路子,推动拉祜族优秀传统文化一步步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促进了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边疆稳定。

主要做法

组织引领,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一是搭建多方联动平台。乡党委政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党委会议研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做到创建工作有研究、有部署、有落实。二是搭建常态化学习平台。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以来,不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一支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业务过硬的干部队伍。积极推进双语宣讲,促进党的民族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三是搭建文化宣传平台。带领各族群众通过歌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规、展示美好新生活,表达边疆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决心,进一步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文化引导,筑牢民族团结进步发展路。一是打造文化品牌。老达保有优越的地理和人文资源优势,民族文化保留和传承较为完整,仍然保留传统干栏式建筑风格,是个拉祜文化底蕴十分丰富的村寨。村民们虽然从未受过专业训练,甚至连乐谱都不认识,但是凭借热爱劳动、酷爱歌舞、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执着追求,创作出了300多首民族民间歌曲,并参加了中国原生态民歌大赛、上海旅游节、中国桑植民歌节、昆明国际旅游节、中国原生态民歌展演等一系列文化活动,打响了知名度和美誉度,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依托于此,老达保倾力打造“乡村音乐小镇”文化品牌,充分发挥村民能歌善舞的优势,2006年以来,先后成立雅厄艺术团、原生态组合“达保五兄弟”等民间文化艺术表演队伍,2013年成立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共有 200名演员,全部来自本寨各族村民,以“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营,积极探索既符合市场规律又符合文化艺术创作的新型经营模式 , 在保留、保护原有的民族文化基础上进行开发,使老达保旅游文化产业管理、经营模式更加规范。多年来,老达保依托于民族文化优势,大力发展具有鲜明边疆特色和淳朴民族风情的文化旅游,将孔雀舞、象脚鼓舞、芦笙舞、摆舞、三脚歌等特色民族舞蹈相互融合,推陈出新,创作为引人入胜的文旅深度融合项目,展示老达保多声部无伴奏合唱及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打造“绿色金三角”旅游环线,不断开发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的潜力。其间,老达保在原有的地理和人文资源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挖掘提炼,吸纳外面的先进文化,打造了独具韵味的《快乐拉祜》——老达保拉祜风情实景演出项目。该项目分拉祜传统文化、风情展示和歌舞展演,6年时间完成就地演出800余场次,应邀外出演出730余场,实现演出总收入587余万元,各族群众分红450万元。为当地拉祜群众增收致富、提高生活水平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促进产业融合。老达保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个、省级“非遗”项目12个、市级“非遗”项目21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人。依托丰富多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达保积极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将拉祜族摆舞、芦笙舞、吉他弹唱等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打造成乡村旅游“标杆”项目,不断提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内涵,促进文旅产业不断融合,促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老达保还将大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优秀民间艺人作为重要工作,发挥他们在保护、传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带头示范作用。雅厄艺术团、“达保五兄弟”组合、“达保姐妹”组合,先后受邀到国内北京、上海、广州、广西、湖南,以及日本、希腊等地演出,他们带着吉他走上了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等音乐殿堂,参加了央视《星光大道》《民歌·中国》《梦想合唱团》等栏目录制,不断擦亮“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金字招牌。

特色旅游,激活民族团结进步新业态。一是抓实基础设施建设。老达保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将特色村寨建设与生态旅游、民间文化艺术保护传承等相结合,整合各类资金,修建原生态歌舞表演广场,完善村寨游览道路、景观步道等基础设施,引导群众按规划建设民居、民宿,在寨子周边种植经济林果和花木,将田园变景区、茶园变公园,提升乡村整体环境,促进新业态的发展。二是充分整合旅游资源。提升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及芦笙坊、陀螺坊、青竹坊、艺织坊、茶吟坊、根雕坊、舂香坊、耕具坊等民族民俗农耕文化展示区。利用土地、气候等优势,因时而耕,开发新业态,推出老达保蔬菜园、彩色稻田等田园观光体验项目。带领各族村民开设民宿客栈4家、农家乐10家。游客在欣赏完拉祜民间文化艺术之后,还能感受原汁原味的拉祜族文化生活,品尝拉祜族特色美食,体验传统的干栏式建筑民宿等。三是创新设计特色产品。老达保以“党支部+景区+农户”的模式,把分散的景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扶持老达保各族村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发展拉祜族服饰、民族包包、纪念品等手工业,开办特色产品销售点20余家,各族村民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鼓起了“钱袋子”,不断满足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启 示

(一)文化的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老达保村民小组立足拉祜族文化传承、弘扬、创新的出发点,依托无论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的现实,结合周边多民族聚居的区位优势,将文化交流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创作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开展文艺活动的同时和临近村寨互相借鉴学习,以文化为纽带将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一起。

(二)品牌打造是亮点。老达保以“民族和谐促发展,唱响发展新乐章”及“乡村音乐小镇”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挖掘开发老达保民族文化资源,整合各级下拨的建设项目,打造功能齐全、民族文化浓郁的特色村寨,每逢节假日组织大型歌舞表演吸引各地游客前来观看,提升知名度,增加各族村民收入。为宣传澜沧、弘扬民族文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大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三)产业培植是基础。老达保抓住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这个根本,认真分析研究,因势利导,着力将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充分利用村民“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优势,大力开发民族歌舞表演等特色旅游资源,走出了一条文化脱贫、文化致富之路,为促进民族地区科学发展、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根基。


 
 
CopyRight www.puernews.com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中共普洱市委宣传部 中共普洱市委统战部 普洱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