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视觉 > 图观普洱
 

古城乡愁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1/1/10 10:45:54  点击数:

(景东县委宣传部提供)

本网讯   乡愁是什么呢?很难确切地称量。是潺潺流淌的菊河,夜晚稻田的蛙鸣,巷子里悠长的叫卖声,天空中飘荡的炊烟,也可以盛在每个人的碗里。景东这座城,从老街演变成如今的交通四通八达,一些历经和过往陪伴了几代人已无从记述,但从幽深小巷、亭台井水、寻常饮食散发出来的故事,俨然醇香,每当提及,都滔滔不绝。

古而有之的城,有街道的历史已有上千年,南诏国时期,景东设有银生府,其街道就位于现今老街的附近,那时繁华留存在历史里。新中国成立前的老街,外省人开设的商号林立,商行们将景东的土特产红糖、冰糖、土纸等驮运到外地销售,再从异地驮回棉布、棉纱、煤油、药品等“洋货”在景东出售。民国时期,老街先后有尹凤芝、张柄全、杨子贤等8家私人食馆甚为有名,其中尤以尹凤芝家“扒鸡”名气最大,食者最多,关于老街的史记和吃食如今只能听闻。在石块铺就,间嵌鹅卵石,宽许米的老街上,一楼一底土木结构的老屋前门庭若市的景象,曾经真切地活在一辈人的日常生活中。出了家门,便是集市,可慢慢踱步,在一个摊前叫上二两黄酒半只鸡,吃到晌午,日子也才过半。

景东的慢生活也许由此而来,老街人家,早起到南仓井担水,一家饮食洗用,沿街商铺食馆,皆靠了那井水,城里是有许多井的,如今仍食用的倒没有几口,城南的凉水井,城西的南仓井,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与水的微妙关系是道也道不完的,水塑造和成就了美食,它深入食物的肌理,赋予它们灵魂,让食物与众不同,吃的人也因此百转千回。54岁的张姐,住在离南仓井300余米远的巷子里,喝了一辈子南仓井水的她,执着于井水的甘甜滋补,家里早年就有了自来水,但每天到井里取水是她多年不变的习惯,做饭洗菜泡茶,于她,唯有此,才算是完整的一天。一股水从土地深处流出,清澈甘甜,滋润万物,流芳百世。它们还会流多久呢?它们还存在于多少人的记忆中呢?无从知晓。

地域性的特质与水的成全是有共通之处的,一个地方分配给每一个人的东西都是相似的。食物塑造了我们,也拘囿了我们。食物温暖了我们,也占有了我们。景东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稀稀粉早点开始的,稀稀粉的做法繁复,最考验人的性子,文火熬煮且需寸步不离搅拌方成,浓郁的豌豆味加以各种调料,让一碗米干瞬间出彩,丰富滋味糅杂纠缠其间,犹如稀稀粉作为一种食物陪伴的多样性,可作为一日主食,可冷却凉拌,可浇在米干米饭之上,也可在婚宴嫁娶时独树一帜。稀稀粉在景东人心里的地位已经超越了食物这个范畴,它更像是一位家人,一位人生的参与者,陪着景东人,从一日三餐、一年四季直至生老病死。

一种食物得以留存和延续,与和谐包容的人文氛围密不可分,而一种与稀稀粉关系紧密的食物豌豆粉,在景东是早已有记载的,景东的豌豆凉粉始自明朝,当时专供明军在炎炎夏日屯垦时食用。豌豆粉的制作需挑上好的白豌豆,将其磨成粉末,冷水稀释后入锅文火搅熟,装盆凉后用刀将其条状打入碗中与佐料拌食,清凉爽口,消暑去火,夏日午后,一碗酸辣的豌豆粉是景东人的首选,也有人钟情于两片豌豆粉间夹花生碎和油辣椒的“手抬粉”,这又是另一番滋味。城几经变迁,豌豆粉的味却变不了,大街小巷的摊点,三五成群围坐的人们,总是寻着来的,每每方歇了碗,味却上心头。

景东历史悠久、民风浓郁,多民族混杂居住的特性造就了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沿水而居者多喜食酸辣麻,有除湿气之功效,食物有舂之吃法,糅杂的手法既是对食之本性的回归,也更是对味觉至上的探寻。山中冷凉,最适宜腌制,腊味悬干发酵,在烟熏火燎的厨房等待时机。烧烤、炖煮、凉拌……食物教会我们接纳与选择。一碗家常,虽是相同食材,只有吃的人才知蕴含其中的许多。酸甜苦辣是食物滋味,也是人生之味。

食物的陪伴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一种食物装着一座城的过去,也装着这片土地的审美。我们最终所看到所享用到的东西,都是对世界的再次理解。圆盘一样大的红糖蒸糕是伴随节日而来的,它既是老式点心,也是喜庆祥和的象征。大年初一凌晨,主妇赶早起床,材料是早已准备好的,用碓捣碎出来的米粉粗实耐嚼,在垫了纱布的蒸笼里放上一层米粉一层红糖碎,层层累叠,犹如千层塔,顶层要撒上核桃仁、芝麻、花生碎等等不一,做红糖蒸糕是有诀窍的,非得熟了一层米粉再撒上另一层,如此才会熟透。松软香甜的红糖蒸糕是景东人过年时必做的点心,层状的蒸糕寓意着步步高升,除此之外,红糖蒸糕也是乔迁、新婚人家必备之食,馥郁的米香和甜蜜的糖香完美融合,一家人的甜蜜生活也由此开始。

食物是乡愁的来源。哪怕行得再远,吃食已是丰富,一踏入绿树葱茏的家乡,植物与土地的气息透过鼻腔,包含有故土人情的食物从储存的记忆中唤醒,想到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这些食物之所以占据我们内心那么久远和牢固,就因为它纯手工的劳作程序,以及蕴含其间的温度和爱。无论是一碗手工米干,一笼传统发酵而成的馒头,还是一只腌制一年的老火腿,经了手工的程序,柴火的熏灼,成为时间厚重的味道。记忆中老街叫卖的小蒸糕,糯米面软绵,红糖甜腻,小小的芝麻粒是点缀,盛放在竹筒里的小蒸糕冒着热气,竹的清香与甜糯缠绵,使得孩子吃完了还咂着手指。当然,劳作者手法的传承也尤为重要,红双喜的水果糖,月饼层层叠叠的酥皮,红豆和糯米冰棍是怎么也吃不腻的,刚出锅的马打滚和汤圆是冬夜温暖的慰藉,这些无不体现时代的传递交接。水是活的,人是灵动的,历史之河永远流淌,每一道工序融入的情感却唯一而永恒。尽管行走城市的脚步越来越快,我们仍会在某个摊前排着长队,等待着属于我们的独特味觉。这成为我们最难以割舍的部分,当然,还有更多关于食物的细节,有慢的一切,包括时间,包括人物以及我们永远也走不出的乡音。

秋风乍起,城里的某个角落炊烟袅袅,有烟火就有食物,有烟火心里便有期冀,烟火气息是人间最家常与祥和的味,这个味是一缕乡愁。我们心甘情愿被这些乡愁捆绑着,我们依赖这样的乡愁,我们喜悦于这些熟悉的味道,就像依赖父母亲对我们的爱一样。(王桂)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普洱“樱”你而美丽 下一篇: 茶如人生,雅俗共赏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