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普洱新闻
 

把人生写在云岭大地上(上)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钟云  时间:2022/8/26 9:03:33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记者  钟云)   这片茶叶,足有巴掌大小!

同学们惊讶地瞪大了眼睛。

老师说,这是云南大叶种茶,它的根在遥远的云南。

离开了大地的茶叶,已经不再鲜绿,但粗壮的脉络、肥厚的叶片,显示着蓬勃的生命力。

1952年的武汉大学农学系学生肖时英被这片云南大叶种茶叶吸引住了。

一片茶叶

1953年,肖时英和爱人张木兰一道,怀揣对云南大叶种茶的梦想,告别老家湖南,离开武汉这座繁华美丽的城市,从湖北到云南,先坐轮船,然后乘小火车、烧木炭的汽车……到达了宁洱,再往南已经没车了,便带上行李跟着马帮一起徒步。

一路上,最令他难忘的是茶马古道上的赶马人。对于这些赶马人,他没有一般都市人、知识分子对“蛮荒之地”“无知者”的居高临下,倒是真心地被马帮人的善良、乐观、执着所感动,他开始爱上了这片土地、这里的人。

赶马人也很喜欢这两位年轻人,一路上对他俩悉心照顾。告别之时,还恳求肖时英为他们表演一个节目。

肖时英拉起小提琴,张木兰唱起了一首《春之歌》:

“啊,亲爱的朋友,春来了!布谷声声叫,春风阵阵催,那是春天在呼唤:春光易逝啊,创业要趁早!”

优美而昂扬的歌声,回荡在万木萌发的春天里。

1953年春天,在佛海坝子曼新寨后一片茶树与樟树混生的坡地,他们见到了向往已久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那些树干粗大、树高3至6米的“小乔木型”茶树。

灰褐色的树干上布满苔藓地衣,有的还被藤蔓攀附缠绕,大多枝干盘虬、老态龙钟。在弯扭多节的细枝上,披挂着肥大诱人的绿色叶片,枝头和叶腋间绽放出新绿的芽苞,散发着欣欣向荣的春意。它们就像一个个久经沧桑的老人,朴素而神秘、古老而潜伏着顽强的生命力。

当时的云南,茶树都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茶树,繁育不仅受限于茶籽,而且繁育出来的茶苗,亩产量不过20多公斤,性质参差不一,导致普洱茶成品品质良莠不一,很难保持稳定的品质。

因此,改良茶树品种和解决茶树繁育问题成了普洱茶发展的关键。

放眼茶山,数百年乃至上千年树龄的古老茶树比比皆是,而人的生命却只有寥寥几十年,有谁愿意花费十多年甚至几十年的时光去选育一个茶树品种?成本太大不说,而且无法确定能否成功。万一失败,十多年的光阴岂不白费?人的一生能有几个十多年?数千次日出日落,只等一个结果,有多少人能够耐得住如此寂寞和煎熬?

但肖时英愿意。

他背着配发的枪,在虎豹出没的丛林中选出茶树进行观察,再从中选出性状优良的茶树测记产量和试制茶叶,最后筛选出性状特别优良的茶树进行扦插繁殖。

为了研究茶树的光合作用,他寒冬腊月食宿在茶园,二十四小时中每小时观测记录一次。

不问明天,风风雨雨来往于茶山、茶园、茶厂和实验室之间,收集各种数据,做种性观察、做品种比较、做理化分析、做适制性试验,做着别人不愿意做的琐碎小事,吃着别人不知道的苦。他饥渴而且贪馋地埋头于茶树丛中,他与茶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全身心沉浸在茶叶的海洋里。

通过扦插繁殖,肖时英解决了茶籽不足的问题。他做了茶籽育苗、茶树扦插、茶树嫁接、茶树高位压条等繁殖试验,并试验“以苗育苗”扦插新方法,成活率高、成长更快,使云南大叶茶的扦插成活率提高到了80%以上,掀开了云南大叶种茶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一株茶树

这是一株茶树,个头不高,枝条上却布满了数不清的芽头,它是肖时英和爱人1954年从南糯山自然群体选育的茶树无性系“54-20”,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云抗10号”——云南茶叶种植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无性系优良品种。

1973年底,一场严重的霜冻灾害袭击了勐海,最低气温达到了有历史记录最低值——零下5.4℃,结冰期长达半个月,霜期持续两个多月。受冻的茶园面目全非,95%的茶树树皮开裂,叶片变色卷缩,像被大火烧过一般。但“54-20”却经受住了这次严酷考验。

肖时英的人生也正遭遇着一场严酷的“霜冻”,1958年,因为说了几句实在话,他被打成右派,被押送到普文农场。

后来,当普文农场要求勐海茶科所支援一名技术员时,茶科所的领导不约而同推荐了肖时英,他成为普文农场指导茶叶生产的技术员。

当人们焦灼着、奔忙着、谋划着、叫嚷着的时候,肖时英的生活反倒平静无事了,可以回到他热爱的茶地去了。

听到茶树“沙沙”作响,多少艰辛曲折带来的苦与痛,都随之融入风中,这悦耳的声音已化为他生命的心弦……

每天,队长和普文农场的干事以及茶叶生产大组长、小组长,走马灯似地来找“肖技术员”,先说前一天的工作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再问今天做什么、怎么做……从早到晚随时有人来,不分八小时内外。

技术员是个小角色,农场却给了他一个大舞台。从开垦新茶园到建立初制所,从茶树栽培到制茶,他完成了多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有先梯后沟开垦法、大面积茶籽直播法、小苗移栽配套技术、茶树修剪新方法,同时他倡导生态经济茶园,探寻病虫害防治方法,改进制茶机械,并重新开始了因劳教而被迫中断的选育茶树良种工作。后来云南茶区广泛种植的“楼丰、云瑰、雪芽100号、木兰1号”等无性系良种,就是这时开始选育的。

试验地里的茶苗长得飕飕的,一天一个样,一天比一天更绿,连绵起伏,像风的音符一样欢畅跃动。

从1961年到1964年,普文农场建成了5000余亩高标准新茶园。这些茶园,平均单产132斤,大面积单产曾达到267斤,小面积试验茶园单产达500斤以上,在全省范围内成为现代茶园的范本,引来无数学习参观者。如今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普文农场上万职工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他时不时会想起那株南糯山的茶树,“云抗10号”的母树单株,担心它是否如常,能否平安渡过这场浩劫?

半个多世纪之后,他重返南糯山,寻找到那株“云抗10号”的母树单株,古树仍在,人事已非。抚摸着那棵老树,不禁老泪纵横,百味杂陈。

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热爱生命的人,胸襟一定是博大的。否则,为何能看得透生死,却输不起梦想。

如果可以从头再来,他仍会继续选育云南茶树良种,经得起时光磨砺、岁月蹉跎,远离功利,无怨无悔,奉献一生。

一生探索

1993年9月,肖时英正式退休,可他没有休息,带着锄头、斧头,来到距城区10多公里的山上,他不仅花光了自己多年的积蓄,还向亲戚借钱,他要建一个茶厂。

他为什么要离开美丽的城区,抛弃好不容易到来的退休生活,跑到这莽莽苍苍的森林来?这是情怀,更是对茶科技矢志不渝的追求。尽管肖时英几十年来已采集到上万号植物标本,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但是植物标本、文字资料终究是干枯的东西,要进一步发展云南茶科技,他需要实验基地。要加快云南茶产业发展也需要他建立示范基地。

和半个多世纪前一样,已经七十高龄的肖时英又回归大地。这一次,他要用尽自己的平生所学,去建设一个立体生态茶园,作为研究云南大叶种茶树以及发展壮大普洱茶产业的一个根据地。这个根据地的名字呢,他从自己和爱人的名字中各取了一字,叫作“时木茶厂”。

从那时起,又是十个年头过去了。

普洱市茶叶和咖啡产业发展中心生产科科长杨显鸿带领着参观者走进了时木茶厂。在一片茂郁的林中,生长着樟树、芒果、樱桃等多种乔木。乔木下便是云南大叶种茶树,最下面的一层是荞。这位肖时英的学生说:“茶林下的杂草很厉害,而荞长起来了杂草就没有了,荞还是很有价值的经济作物。”

透过树叶射下来的金色光点如同原始森林中所见,却又不同于原始森林的混杂。杨显鸿说:“这里的茶树是肖时英老师60多年来培育的‘云抗10号、雪芽100号、云梅、矮丰、短节白毫、长叶白毫、云瑰、木兰1号’的两两组合,还有与小叶种青心乌龙、景谷大白茶等品种的不同组合,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收到了品种间优势互补和扬长避短的效果。”

在林下徘徊时,杨显鸿沉思后又说:“肖时英老师有这样一个理想,他想在茶树的多品种组合栽培的基础上,通过系统修剪,将茶树培养成具有立体采摘面的树形,并采用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技术措施进行茶园管理,以达到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大幅度提高产量和品质,改善茶园生态条件和保证产品安全的目的。”

美丽的时木茶厂,代表着肖时英对茶科技矢志不渝的追求,更展现着一个茶人的一生探索!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把人生写在边疆大地上】市农业... 下一篇: 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7次党组会议...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