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普洱新闻
 

【镇守边关 视死如归 筑牢边境疫情防控铜墙铁壁】“小人物”的“大力量”

——来自普洱边境疫情防控一线的报道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梁荔 李毓珊 李超 卢磊 吕禾  时间:2021/7/29 11:09:42  点击数:

资料图

普洱日报讯(记者  梁荔  李毓珊  李超  卢磊  吕禾  文/图)   我们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长期的任务,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为了自身安全、家庭幸福、社会安宁,每个平凡的“小人物”都在边境疫情防控一线贡献着“大力量”。

 

坚持不告诉记者全名的警员小姜

“没什么可说的,你们去前面的前沿防控点采访吧!”

7月27日,记者深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采访,尽管有当地宣传部门同志的陪同,但就在到达糯福乡戈的村疫情防控值守点时,我们一行还是被值守人员拦了下来,经过一连串“盘问”,直到我们亮出身份,也丝毫没有让他们对我们“网开一面”,严格对我们一一进行核实、登记。测量体温时,记者随即与面前穿着一身防护服的警员“聊”起来:“你叫什么名字?我们想采访一下你。”“没什么可说的,我们这里是糯福乡的第三级防控点,你们去前面的前沿防控点采访吧!”

在记者一番“软磨”之后,他才告诉我们说他姓姜,是糯福乡边境派出所警员,自2020年5月2日起,他就“钉”在这个防控点值守。“防护服6小时换一次,夏天里不到一个小时就全身湿透了,有时气温高达30度,要有忍耐力才能坚持。”说话间,记者注意到他汗水从额头流下,消失在口罩里。

同时来到村防控点“报到”登记的拉祜族群众灰扎克告诉记者,他是河边村民小组村民,每天早上出工都到这个点做好登记,然后上山采集松脂,回来再到这里核实信息后回家。记者问这样做嫌不嫌麻烦,灰扎克说:“我们不嫌麻烦,这样做大家都安全。”

登记完后我们终于被放行通过,前往阿里村203界碑正桩值守点。

20:30,我们返回时,小姜仍在岗位上值守,他热情地指挥我们排队登记,核对出入时间信息。透过防护面罩,我们感受到一颗“钉子”钉在岗位上的坚持与柔情。

△小姜的工作点。

 

跨越千里来值守的民兵雷朝永

“这是一段特殊的旅程,保持警惕、守好国门,是我的光荣!”

7月,澜沧的天气晴雨交替,经过一路暴雨、一路暴晒,记者来到了糯福乡最边远的疫情防控点——203界碑正桩值守点。

一下车,身着迷彩服、阳光帅气的民兵雷朝永便引起记者的注意。得知我们来采访,他很大方地介绍起来:“我是昭通市支援边境疫情防控的一名民兵,21岁。”

“跨越千里来值守,习不习惯?”“没有什么不习惯,这里的干部群众非常热情,很好相处,我刚来就和他们成了好朋友。”“吃得惯吗?有洋芋吗?”“那是必须的,生活物资有专人配送,两天补充一次,洋芋天天吃。”三言两语,小伙乐观开朗的性格逗笑了我们。

当昭通市政府发出支援边境疫情防控工作的号召,雷朝永便第一时间报了名。“这是一段特殊的旅程,保持警惕、守好国门,是我的光荣!”小伙脱口而出的一席话,让他稚嫩的脸庞多了一份沉稳。

为了支援普洱市边境疫情防控工作,昭通市派出了首批300名民兵,分散驻扎在澜沧县糯福乡、雪林乡各值守点,形成“村组干部+驻村工作队+边防官兵+民兵”的“混编”队伍,对县域内80.563公里边境线全部划分成段,逐级明确县、乡、村、组四级责任人,筑牢防线、把好关口、守好国门。

在203界碑正桩值守点,共有36名队员,分别来自普洱市、县强边固防突击队,勐朗镇、糯福乡等,在他们一丝不苟的坚守下,值守点设立以来,共查获32名非法越境人员。队员们表示:坚守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义务,有我们的坚守,家人才能安心,大家也才能安全。他们也对记者讲起困难:熬过了炎热的夏天,又要面对的漫长雨季,蛇、蚂蟥和烦人的蚊子……虽然条件艰苦,但在相互的谈笑间,却看不到一点畏难和抱怨。看来,他们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

△正在巡逻的雷朝永。(前一)

 

拈虫一笑苦作乐的 李明

“值守工作虽苦,但每一个守边者都毫无怨言,在这里的每一刻,都有着在城市、办公室里无法感同身受的强烈的责任感。”

离开203界碑正桩疫情防控值守点,记者回过头来继续沿着边境线采访。经过几乎百米一个的一顶顶蓝色帐篷蹲守点,前往班角村。在一片绿油油的稻田边上,有一座被队员们戏称为“糯福风景最佳点”的给里河防控值守点。值守点的条件十分简陋,在用石棉瓦临时搭建、两头通风的简易“房”内,刚好够摆可睡8个人的大通铺。尽管简陋,但从叠得方方正正的被褥、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洗漱用品可以看出,这里住着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

大通铺隔壁是“火房”,一名班角村的村民开始为防守队员们做晚饭。

“风景好、环境好、生态好,每天晚上都可以听见‘一百种’虫鸣声!”在观察之际,守在这里的市级强边固防突击队员李明和记者开起玩笑。

7月18日,729名市级强边固防突击队员,729名县级强边固防突击队员迅速集结完毕,带着“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奔赴边境疫情防控一线,与护边员、民兵和抵边值守的边管、边检民辅警混编组队,共同筑牢国门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李明和黄一峰被分配到给里河这个点。

他们负责巡守3公里多的边境线,随着雨季的到来,值守难度增大,沿线山坡无路不说,湿滑泥泞让队员们不知摔了多少跤,给里河值守点的队员们几乎都在一条坡道上摔过跤、挂过彩,为了解决这段“问题路”,队员们就地取材,以树木为基建材料,采取两桩一横条的方式,成功搭建一条山上临时“栈道”,让上下岗的队员如履平地,高高兴兴出行,平平安安归“家”。

李明说:“值守工作虽苦,但每一个守边者都毫无怨言,在这里的每一刻,都有着在城市、办公室里无法感同身受的强烈的责任感。”

他边说边撸起袖子,亮出大大小小、颜色深浅不一的蚊虫叮咬的痕迹。

深夜里寂静的山谷,值守点微弱的亮光吸引来了大量昆虫,它们伴着值班的队员们巡逻、陪着白班队员们入睡。“躺在床上顺着窸窸窣窣的声音随手一摸,就可以抓到好几只虫。”李明说。

尽管如此,队员们仍然热情不减,拈虫一笑苦作乐。

△右一为李明。

 

忙碌的“接线员” 彭贵荣

“我平均一天要接200多个电话,值守过程中每天都会出现各种新问题,需要我们冷静解决。”

记者在糯福乡的采访,得到了乡党委副书记、人民武装部部长彭贵荣的支持,每天奔波在各个值守点的他,简直就是大山里的“活地图”,有了他带路,我们的采访十分顺利。可是有一个问题——他的电话实在太多了,短短几分钟的采访,我们甚至被5、6个来电打断。

“部长,刚刚的雨太大了,我们的值守点出现了安全隐患!”“立即组织队员转移到附近村寨,今晚不值班的队员就住在村民家里,我马上安排人抢修值守点!”彭贵荣处乱不惊,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

“部长,非特殊原因不得出入我们乡,因特殊情况需要出入的证明怎么开?”

“部长,今天的网格管理情况想向您汇报,主要有这些问题……”

这样的电话持续了一天。“这不算什么,我平均一天要接200多个电话,值守过程中每天都会出现各种新问题,需要我们冷静解决。”

短短一天的相处,记者突然觉得眼前个子不高的彭贵荣形象越发高大,果不其然,一经了解,彭贵荣在去年底被表彰为云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名副其实!

“您认为咱们乡疫情防控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四级网格化管理是最有效的一道防线,老百姓的支持是筑牢疫情防控防线的最关键因素。”

彭贵荣的话很快得到了验证。记者在给里河值守点的稻田里遇到了班角老寨的哈尼族老人张阿门,58岁的张阿门家里有4口人,经济来源主要靠务农。近年来,在国家脱贫攻坚各项惠民政策的帮扶下,他家建起了新房,自己也买了两辆摩托车。见到他时,他正骑着三轮摩托车拉着肥料来给家里的4亩水稻施肥。“村里设了这么多值守点,到地里劳动方不方便?支不支持?”还没等记者说完,就被张阿门打断:“这几年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多的好政策,家里的日子过得很好,现在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在这里设了值守点,这么多的市里、县里的突击队员和民兵每天都要住在这种简陋的破房子,不停地巡逻、值班,这些都是为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啊!我们要做的,除了感谢他们,就是好好发展生产,把日子过好,不给国家添麻烦。”

是啊,正是党的正确领导,党政军警民的齐心协力,我们的疫情防控工作才取得了这么好的成效,我们每个人,都是了不起的抗疫者!

△记者正在对彭贵荣进行采访。

 

编  后

当前,普洱市正全力防控境外新冠肺炎疫情输入,特别是在长达486公里的边境线上筑起疫情防控的“铜墙铁壁”,严防境外疫情输入。各条战线、社会各界不断涌现出一批批平民英雄,“小人物”的“大情怀”,不仅温暖感动着身边人,还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这个特殊时期,越来越多的“小人物”请缨出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筑起安全堡垒,温暖了边疆人民,灿烂了各自人生。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镇守边关 视死如归 筑牢边境... 下一篇: 四届市委常委会召开第188次会...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