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时政 > 普洱新闻
 

普洱:推动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臧灵  时间:2022/11/25 9:15:46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记者  臧灵)   近日,党的二十大代表、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娜倮深入基层,向党员干部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声音带回拉祜山乡。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村民们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和声演唱,最为突出的是吉他弹唱。李娜倮充分挖掘当地民族文化,带领乡亲们利用农闲时间创作拉祜族民歌,如今,老达保成为拉祜山乡有名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寨,老达保村民也在唱唱跳跳中实现了增收致富,走上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也在第一时间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会议,号召全市文旅系统全力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普洱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普洱市自然风光美不胜收,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一直以来,普洱市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坚持生态保护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开发利用并举,突出规划引领、要素保障、资源保护,努力把普洱建设成“国际生态旅游胜地”。

突出规划引领

推动区域旅游协调发展

古色古香的建筑彰显着古风古韵,小桥流水、古道人家充满了浓浓乡愁……虽是初冬时节,但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依然是美景醉人。位于普洱市中心城区的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依据古普洱府原貌,复建茶马古城,再现了茶马古道鼎盛时期商贾云集的繁荣场景。这是普洱市充分挖掘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生态资源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景区的一个缩影。

普洱市强化顶层设计,以规划引领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016年底围绕打造“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多规合一”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并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围绕事关民生的城市问题,完成了地下综合管廊规划、海绵城市规划等专项规划,从源头上解决各类城市问题,逐步提高市民生活的舒适度。

在谋划好全局的同时,普洱市在局部景观节点和线路上积极借助外来高水平规划,面向全国组织了“百里普洱茶道”项目策划大赛,吸引了全国93家设计单位、团体和个人参赛,项目紧紧围绕“生态宜居之城、健康养生之地、普洱茶文化之源”的发展定位,按照“规划一条道、建设一座城”的总体思路,立足于普洱今后20年至30年的中长期城市发展规划进行布局、展开设计,通过项目开发建设,盘活土地资源,串联特色产业、山林河湖、景区景点,推动城市发展。

突出要素保障

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依托生态、气候、民族、文化、环境等优势,普洱市补齐生态旅游短板,加强土地要素保障。制定了《关于贯彻落实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相关政策的通知》,旅游项目中属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并以“点状供地”的方式保障了思茅区倚象镇云缦营半山酒店建设用地。

在要素保障中,普洱市坚持项目工作法,要素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在土地利用计划管理上,依据规划严格控制总量和优化空间布局,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

同时,普洱市紧扣旅游项目做好用地供应,强化城镇开发边界的概念,实现产城融合,提升聚集效应,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保障了普洱茶马古城旅游小镇、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西盟勐梭龙潭、那柯里茶马驿站景区、西盟佤部落、普洱国家公园、中华普洱茶博览苑等项目用地4000亩。

针对旅游项目用地分散、不在城市规划范围、用地保障难等问题,普洱市将不小于150亩的规划用地单独划为闭合的城镇开发边界保障项目用地。结合实际调整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范围,确保重点文旅项目规划布局范围不再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等,推动项目顺利落地。普洱市还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工作,完成澜沧景迈机场、思澜高速、勐绿高速、文团高速、墨临高速公路用地保障,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便捷交通。

突出资源保护

护航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普洱市强化耕地保护和生态红线保护管控,制定普洱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施方案细则。加强湖库流域空间管控,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保持湖库岸线自然形态。充分尊重自然地理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布局,坚持反向约束与正向约束相结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

同时,推进县(区)全域土地项目整治工作,让废土变沃土,通过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宁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墨江哈尼族自治县联珠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全要素综合设计,发挥出“土地整治+耕地保护+生态修复+都市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效应,按照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统筹实施各类生态修复工程。在规划和综合整治方案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注重产业布局和培育,发展规模化种植、林下经济、庭院经济、特色旅游等,统筹兼顾生态保护修复和经济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农村变美、农民变富,为普洱市乡村振兴和生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宁洱县完成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外... 下一篇: 普洱:宜居宜业宜游的文明之城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