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读书时间
 

《生生之门》:见自己 见天地 见众生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3/4/21 10:33:11  点击数:

本网讯   这一本记忆文学,以“生生之门”“生生之木”“生生之火”“生生之土”“生生之金”“生生之水”六篇散文构成,无论是一门,还是五行,都是“生”的道径和介质,皆关于生命、生活的故事,以亲身经历与耳濡目染的记忆写出了生命的到来与离去、生活的起伏和悲欣。

读完叶浅韵的《生生之门》,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翻到第240页时,有些不舍,怎么这么快就读完了。这一本《生生之门》,读出了《九听》与《米格尔街》的空间史记与时间乡愁,用最真诚的态度来写自己,用最美好的念想来写别人,从自己到他人无不是小人物,却写出了万物生长的大格局、大况味。小小的四平村,俨然宇宙的中心,照见了全宇宙命运的天体运行,而作者既是履步太空的加加林,也是运镜微察的伽利略,一支笔写下了一步千里一眼万年,勘掘出金木水火土的生灵富矿,冶炼成悲欣交集的情智能量,让人步履匆匆时驻足凝思意义与价值,举步维艰时仍有前行的动力。

这一本记忆文学,以“生生之门”“生生之木”“生生之火”“生生之土”“生生之金”“生生之水”六篇散文构成,无论是一门,还是五行,都是“生”的道径和介质,皆关于生命、生活的故事,以亲身经历与耳濡目染的记忆写出了生命的到来与离去、生活的起伏和悲欣。

这本该是一本小书,写的是一个小村子和一群小人物,包括作者自己,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活着,在金木水火土的生产资料中呼吸、劳作、苍老、去世。除了村子的名字被频繁提及,其中人物的名字隐入尘烟,只以“舅舅”“奶奶”“外婆”“侄子”相称。可即便没有名字,他们的面容依旧鲜活,对土地虔诚热爱的大伯,惊鸿一瞥提及不幸滚进火塘的舅舅,远嫁浙江而敢于与不公叫板的姨妈,抱着烟筒吞吐人生的大姐,壮年早逝却成为一道白月光的父亲……

当然,最光彩照人的还是母亲。如果这是剧本,那么便是母亲的大女主戏,每次出场都自带气场和金句,发怒时给孩子的“跳脚米线”,房子被烧时的破口大骂,憋着一口气要盖大房子的雄心壮志,上街卖菜的精打细算以及子女有难处时的挺身而出……她不是温柔的,艰辛的生活将她磨砺得相当粗粝,但没有磨灭她对子女的爱,她不将爱挂在嘴边,但用一举一动和一分一毛来为你撑起一片天,如果借用作者的“生生”句式,母亲的存在已经超越了生生之五行的供给,她是孩子们的生生之天地。

这是作者的母亲,也是众生的母亲,无论什么年代、什么职业,我们都会被这样的母亲样貌所感动。这也是作者运笔的极大妙处,她能将原本有些抵牾的二元要素调融起来,既能各美其美,也可美美与共。

比如,她能让原本与世人无关的四平村变得有关起来。我们没有到过四平村,与那里的人素昧平生,但读完书会觉得那里我去过,那些人我见过。因为作者凭借入微的敏感和记忆,让一个小村子纤毫毕现,一草一木的枯荣,一针一线的啼笑,娓娓道来,讲到你心里,好像这已不是她的村子,而是我们大家的村子。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我们曾经见过的人,就是如此这般。一个小村子如同一个水滴,折射出乡土社会的风貌图,时间之芒穿过的,是我们集体共同的回忆。于是,四平村便是宇宙的中心,在无涯的时间和空间中,它是容纳亿万独家记忆的共同宇宙。

这就如同作者将小众的方言变成了大众的共情一样,原本别人无法理解领会的方言,在俯仰皆是的讲述中,横生了诸多妙趣,人物的口头要说方言,作者的笔头也在说方言,而方言的存在不但没有造成隔阂,反而拉近了距离,增加了亲切。即便要靠注释才能领会方言的意思味道,但不妨碍最后的会心一笑。方言本有空间和时间的局限,而在作者的嵌化之用下,竟将局限变成了无限,威力直逼好莱坞拍摄的科幻电影,让人觉得外星人就该说英语。所以,对话就该是方言。

而最难对话的部分,是作者的个体经历和群体交融。驻足四平村,作者既是讲述者,也是被讲述者,用“我”的视角讲“我们”的故事,如何平衡“我”和“我们”的戏份?作者的策略是“扣题”,谁和主题的关系最密切,就给谁的戏份最多,而不是一味讲“我”怎么样,陷入对自我的忆写之中。因此,即便着墨不多,但好钢都用在了刀刃上,火塘前的奶奶、木屑刨花中的大伯、水源往事中的村长、金钱危机面前的自己……每个人物都极鲜活,是真的写出了血肉,而且精准地扣中主题。如果说文以载道,那么本书中的文不呆板、道也不说教,正如“我”与“我们”因为主题的统一性而圆融谐洽,文与道也浑然一体,妙笔天成。

因此,“我们”的故事才会打动“你们”“他们”,成为作者和读者的双向度对话,而非单向度地自说自话、自怜自艾。作者写了不少苦事惨事,但她最怕自己成为孔乙己和祥林嫂,只是自赏和自伤。她希望自己的文字不是粗暴地占据别人的耳与目,成为她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垃圾”,而是要走进别人心里,成为一种文字能量,显然她是做到了的。(张国营)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墨江县举办“小桔灯”亲子阅读活... 下一篇: 十八年“书虫”读书经:千般益处...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