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读书时间
 

“家书”——有温度的纽带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1/3/21 10:13:44  点击数:

家书,是一个古老而又温情的情感传递方式,是思念使然,更是为了说出那些没办法当面表达的深沉情感。

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的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人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相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元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傅雷用心诠释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父爱。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这样的父爱,但是我想他说出了世界上所有的父亲想说却又深埋在心里的真爱。这就是家书给我们的力量,每封信,每个时代,每个家族成员,每个文字记录的不光是家庭,而是整个社会的过往,也是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傅雷家书》

本网讯  《傅雷家书》是根据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书中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书写的186封书信,其中最长的一封信有7000多字。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家”是文眼,“书”是文法

以家信成书的作品不在少数,作者很多都是声名极盛、家世极大之人,比如曾国藩、梁启超等,与其相比,傅雷一家是小门小户。但小家庭的“见字如面”,半个世纪之后仍未被湮没,还能收割一代又一代的“朗读者”,可见《傅雷家书》的传世魅力。

过了而立之年,再翻开《傅雷家书》,才发现这本书的文眼在于一个“家”字,文法在于一个“书”字。书即文字,正是隔着文字,那些信为我们拼凑出一个家的故事,编织出一个家的梦幻。

生活之外的父亲

《傅雷家书》是用“户主”冠名的,当然以信的数量而言,作为父亲的傅雷写得最多。字里行间的父亲,是带着慈爱与温柔的,写了很多对于儿子的思念,也写了妻子如何思念儿子,也有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忏悔,直言自己“虐待”儿子。

而这些都是靠文字建构起来的理想关系,是生活之外的父亲。就傅聪而言,大概只有在文字中才能感受到自己期待的那种父爱,或者可以说“线上体验”和“线下经历”并不一致。在生活中面对面的父亲,是会像“李逵一样”暴躁,也会忽然抓起东西砸向儿子,以至于傅聪多年之后回忆起来,会说“爸爸打得真疼啊”。更不要说傅雷对于儿子兴趣爱好的控制,学琴时偷看小说,要挨打,演奏时选择曲目意见不一,照样暴跳如雷,导致傅聪离家出走。

如果只看《傅雷家书》,能看到一个“五十而知天命”的丈夫对于妻子的情感体贴,对儿子的挂牵柔情,大概能找到杨绛《我们仨》的感觉。而且由于次子傅敏的信因政治风险销毁殆尽,所以家书中更多的篇幅都是傅雷、朱梅馥、傅聪的书信往来,确实造成了“我们仨”的既视感。但家书之外的家庭生活,无法与《我们仨》的幸福快乐相比,倘若没有朱梅馥超乎常人的忍耐承担,这个家庭大概早已无法完整,“家庭”都不存,何谈“家书”?

如果说傅雷的文字撑起了家书,那么朱梅馥的付出撑起了家庭。傅雷作为家庭的“风暴”,在没有击碎的居室里体会到完整和温暖,终于在书信中输出了“细雨”。而“润物细无声”的背后是多次的“黑云压城城欲摧”,是朱梅馥在坚守腹背受敌的襄阳,既当郭靖,也当黄蓉,“放弃小我,顾全大局”,用爱与原谅换得“家庭的幸福,儿女的幸福,以及他孜孜不倦的事业的成就”。

永远年轻的长子

如今,《傅雷家书》中的那个年轻人已成走影,而在早年接受曹可凡访问时,傅聪就说:“唉,每个人见到我都要说《傅雷家书》,好像我老也长不大。其实,我也是望七之人,离开《傅雷家书》已经很久了……”

傅聪想“离开”,实际一直也无法离开,无论他在乐坛取得多高的成就,有多高的地位,在读者眼中,他始终是父母口中的“一天到晚堆着笑脸”的“孩子”,是存在于“家书宇宙”里永远年轻的长子。在没有收录傅聪的来信、回信之前,《傅雷家书》的署名是“傅雷、朱梅馥”,后来才是“傅雷、朱梅馥、傅聪 著”,但下面还有一行字是“傅敏 编”。傅敏是傅聪的弟弟,也是《傅雷家书》的“幕后英雄”。

作为傅雷的儿子,他也想学音乐,被父亲阻止,除了说起步太晚、资质更适合当老师以外,还有一条理由就是以当时的家庭条件,只够供养一个音乐学习者,老大既有天赋也捷足先登,老二只能另做他想。在经历了父母含冤死亡、自己痛不欲生的境地之后,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收集整理一家人的书信,并且锲而不舍,一再增订。

对于傅敏而言,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家破人亡之后的家庭记忆的拼凑和建构。有了这本书,有了这些文字,爸爸妈妈就永远定格在写信给孩子的鲜活年纪,哥哥还是那个在艺术世界里初窥堂奥的年轻人。

“家书”是一家人的时代群聊。历经半个世纪,《傅雷家书》还能打动我们,在于源于生活的文字毕竟不等同于生活,甚至还能如熨斗一样熨平生活的褶皱,也在于文字保存着生活的记忆,让现实已经不复存在的家庭在家书中得以永存。如此,“家”与“书”构成了相互依存的共同体,也合成了穿越时光的精神力量,击中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柔软处。(张国营)

平凡而伟大的爱

 有一本书,它以真实的内容、朴实的语言,道尽了人世间平凡而伟大的爱,这本书就是《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收集了傅雷及妻子朱梅馥,与在大洋彼岸留学的儿子傅聪之间来往的信件。这些书信透漏出为人父母的情感与责任,充满了对子女深沉的爱与期望。这些书信,结合生活的日常,展示出了父母的人生智慧和经验,也细数了青年成长的迷茫与欢欣。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的舐犊情深,不禁让人感动万分。

细细品读,书中很多细节让人动容,而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傅雷对孩子们的言传身教。从生活、情感、事业、最后到家庭,傅雷总是能够清晰准确地为孩子理清脉络,分清主次。在傅聪获得巨大荣誉时,他替他感到喜悦、骄傲,然后也会告诫他:遇到极盛的事情,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畏惧、戒备的感觉。在傅聪陷入人生的低谷时,傅雷又会耐心地给予他帮助,传授他方法,鼓励他前进。傅雷还教育孩子们要热爱祖国、知恩图报。对于傅聪来说,傅雷是父亲、是老师、也是朋友。从傅雷的教育方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无私、深沉的爱。

读完全书,我从傅雷一家人的身上学到了许多道理,也被他们所感动。此外,傅雷的博学多识、宽广胸襟、博爱情怀也让人佩服。(郭春祥) 

 

《诫子书》

本网讯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感悟忠诚力量

《诫子书》是诸葛亮的名篇,文章只有80多字,却是可供一生学习、实践的经典之作。

文章虽短,却字字珠玑,充满智慧理性,给人以启迪、借鉴。同时,文章还列举了淫慢、险躁的害处,也指出了时光流逝、意志消沉、悲守穷庐,不为世事所用的悔恨。虽是写给儿子的家书,何尝不是其自身的写照。遥想当年,卧龙居南阳,先主三顾茅庐,诸葛出山,赤壁鏖兵,取荆州、益州,三分天下。后益州疲弊,诸葛继承光复汉室之志,治蜀、平南、北伐,一路呕心沥血。从小我听三国,初中毕业始读三国,大学再读。正如有人说,一部三国就是一部诸葛孔明传。其实我觉得这篇《诫子书》更是精简版的诸葛孔明传。诸葛一生追求君子之行,多用阳谋、谨慎小心、治蜀有功,可以说是模范官员,然人无完人,诸葛被人指出存在用人不当、放权失当、操劳过度的问题,这些都能在《诫子书》中找到答案。当然你若熟悉那段历史,细细品味,还能在《诫子书》中体会到一点魏晋风度,其隆中决策、三分天下、治平蜀汉,坚持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事迹,令人感动落泪。千载之下,学习《诫子书》对修身、治学、处事、为政都有很大裨益。(张新立)  

读懂已是为人父

成长,指一个人生理和智慧的生成过程,也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中如何生存和发展的过程。

时光流逝,从婴儿到幼儿到少年,再到青年中年老年,每个人都随着时光列车在前行,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都在渴望成才,追求成功,这种成长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也许在某种场合和时期达到一种平衡,但平衡是短暂的,可能瞬间即逝。

成长是无止境的,生活中很多是难以把握的,但所幸的是成长是可以把握的,这是我们对自己的承诺。正如杨澜所说:“这一辈子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

在我看来无论是成长、还是成才或成功,都需要道德的修养、知识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需要精于学、敏于行、善持身。

少年不识双亲意,养儿方知父母恩。肩头上扛着责任,心尖里藏着疲惫。千般难呐万般苦,养儿养女真辛苦……多些耐心、多些鼓励、用心侍奉、默默付出、相伴成长。(郭翰林)

 

《亲爱的安德烈》

本网讯    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收入此书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其实,任何一对正常的母子之间,都不乏“万丈深情” ,但彼此能相互对话到如此坦诚、如此深刻的程度,无疑是寥若晨星。

连接的“信”

在缺乏交流与沟通的时候,我总觉得父母给我的爱像一个能被感知的物体,生活中无时无刻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但我却不愿意对着一个不会说话的“物体”沟通与交流。而当读完《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后,我似乎找到了一种与父母进行融洽交流的新方式,比起面对面表达爱意,或许用文字将想法娓娓道来更能让一向羞于表达的父母接受。

《亲爱的安德烈》是一本以信成册的书籍,讲述了在安德烈长到18岁以后,龙应台感觉到母子二人渐行渐远,这种陌生的感觉让龙应台很不适应。为了重新建立起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他们以书信的方式写了三年的专栏,在书信中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就是这种方式,让母子二人重拾温暖。无论是作为子女,还是为人父母,这36封家书都可以让我们产生剧烈的心灵碰撞,让人无时不在反思自己。

在我小的时候,我会经常和父母分享鸡毛蒜皮的小事,交流我内心的想法。但步入青春期后,却变得沉默寡言,不太愿意让他们为我做决定,也不愿跟他们交流我的选择,从主动发问到被动回答,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以至于到最后的不理解,共处一室时也会觉得很尴尬。但尽管在那样的时期里,我也非常明白父母为我做的事情都是以爱我为出发点,因为中国的父母大概都是不管你长到几岁,他们内心里还是把你当孩子看待,没有把你看作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我明白这“甜蜜的负担”,但我却从未开口跟他们说过“我爱你”“对不起”,这些简单的话不知道为什么,总是那么难以启齿。

可惜,长到这个年纪,与父母见面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才开始明白,子女与父母之间需要极度的被理解,想要得到更多的理解往往就需要更多的沟通。连接父母和我的是爱,连接我和父母的是沟通。爱有很强的包容性,允许一切沟通与表达。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一种感觉和体会,而不会将感情转化成为语言。我们对于情感的表达永远是那样的含蓄,因此常常忽略了每日朝夕相处的家人,其实也是需要认真去了解,认真去沟通的人。

龙应台语言再温柔,我也能从中感受到重量;安德烈的文字再诙谐,我也能产生共鸣。我现在十分羡慕这种父母与子女书信对话的沟通方式,虽然存在代际差异,但仍可以平等地交流小到个人日常选择,大到国际社会变迁等议题。如果可以,我愿意做“龙应台”,也想当“安德烈”,希望在我的影响下“上一代愿意倾诉,下一代用心领会”。就算我以后的孩子不如我想象中的那般健谈,我也会告诉她,“没关系,孩子,我们写信吧!”(曹琦涵)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在阅读中滋养心灵 下一篇: 以书为囊 捕“家风”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