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非遗传承
 

让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李超  时间:2022/1/9 10:37:07  点击数:

编者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实践。打造普洱非遗客厅、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推动非遗走进百姓生活……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洱市通过各种方式赋予非遗文化时代活力,让古法造纸技艺、镇沅黑古陶、哈尼族传统刺绣等古老非遗焕发新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学习、爱上传统文化,让非遗绽放更绚丽光彩。

 

非遗进“客厅”  展示有平台

普洱非遗客厅:打开传统文化之门 推进非遗活态传承

本网讯   普洱非遗客厅是由普洱市文化馆与普洱景素茶文化有限公司联手打造,展现普洱非遗文化的记忆点和旅游形象的“新名片”。普洱非遗客厅依托普洱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拓展新的文化消费场景,让非遗为旅游赋能,成为游客触手可及的消费新风尚,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了一个文化体验和休闲消费的综合性场所。

打卡普洱非遗客厅  领略非遗文化之美

普洱非遗客厅坐落于普洱中心城区的茶山脚下,几面透明晶亮的玻璃墙,将屋外的阳光和风景予以“开放”,打造出一个能让心灵放慢、尽享细节的精神家园。

徜徉在普洱非遗客厅,手边触摸的每一件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各种精美的茶具琳琅满目,集观赏与实用价值于一体。方寸之间,动静相宜,无不体现茶与非遗文创的融合,把普洱茶生长源头的民俗、生活、文化和艺术通过这个媒介呈现在世人面前,感受境、器、茶的相融之美。

普洱非遗客厅的楼梯转角、厅堂墙壁,挂满了原上海画报社资深摄影家姚倬的摄影作品。姚倬是曾在普洱插队14年的上海老知青,在他的镜头下,凝固了普洱几十年发展变迁的历史断面,反映了“老普洱”最真实、最普通的生活掠影。

此外,普洱非遗客厅还陈列了镇沅黑古陶、金水漏印、傣族织锦、哈尼族传统刺绣、绝版木刻版画、马帮银器、景谷陀螺等普洱非遗产品。在这里,借助文化赋能的非遗产品被赋予了生机与活力,在历史的追溯、经验的交谈与价值的选择中,人与物在此惺惺相惜。

聆听古老的非遗乐章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普洱非遗客厅,还能欣赏到由普洱茶乐团的老艺术家们奏乐演出,融合滇戏、花灯、民族小调等曲艺的茶乐瑰宝——《普洱茶乐》。这些老艺术家将诗、词、歌、舞融入《普洱茶乐》中,充分彰显出这种传统曲艺的独特艺术魅力。

《普洱茶乐》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孔明兴茶》取自传说孔明举兵南征,将士染疾,丞相令服茶而得以痊愈,便命军民大片种植,造福后代的故事;第二乐章《民安奉茶》取自《红楼梦》中对普洱茶诸多记述及明代《滇略》所载:“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来演绎普洱茶的一度盛行;第三乐章《古道贡茶》演绎了清朝马帮贡茶的故事;第四乐章《九州觅茶》溯源了普洱茶,从镇沅千家寨2700年的茶王树讲到澜沧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

当一群平均年龄近七旬的老艺术家们奏响《普洱茶乐》时,抑扬顿挫的古乐仿佛开启了一道历史的大门,将人们拉回了那段茶香氤氲的悠远岁月。

除了《普洱茶乐》之外,普洱茶乐团历年来还演出过滇剧《荷花配》和《杨门女将》、花灯剧《十五贯》等优秀的非遗曲目,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融入生活是最好的传承  走进普洱人的文化空间

“融入生活是最好的传承”在这里绝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践行以人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的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普洱非遗客厅把普洱茶、茶艺、茶道、茶文化和历史以一种生活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大家更深刻地认识普洱茶。同时,融入非遗文化的元素,不仅仅是单纯的实物展示,而是结合非遗传承人的口授心传与实景演绎,在传统与现代中找到一个通行的窗口,让非遗文化如甘霖汇成涓涓细流,流进人们的心田。

普洱非遗客厅还以创意设计呈现普洱茶文化,推出“普洱茶唱片”文创产品,整体设计成黑胶唱片的样式,新颖独特,突破普洱茶包装传统的印象,配合上NFC技术,为人们开启了一场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感官旅行。设计师从黑胶唱片中获取灵感,放下唱针,喇叭里便响起了民歌。荡漾着茶香的普洱民歌,幻化成黑胶唱片上一圈一圈的音轨,让人可以一边喝普洱好茶,一边听普洱民歌。

普洱非遗客厅的设立,为非遗的生活化传承提供了一方稳定的空间。普洱非遗客厅也成了普洱非遗产业化发展道路上的一盏灯、一团火,在非遗的传承之路上发光、发热。(通讯员  朱正)

 

非遗进村寨  技艺不失传

镇沅麻洋纸:300余年技艺近乎失传 今成非遗焕发新生

普洱日报讯(记者  李超   通讯员  王杨静/文  卢磊/图)   “我小的时候,麻洋村有100多人在纸厂造纸,那时候麻洋纸很受欢迎,周边几个乡(镇)和玉溪新平的客商都抢着买,现在,只剩我们一家了。”日前,记者在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和平镇麻洋村麻洋纸厂,见到了现年62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麻洋古法造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罗志兴,见有客来,他开心地拿出一捆刚做好的麻洋纸,打开了话匣子。

据介绍,麻洋纸厂始建于明代,后遭火灾焚毁,于清代重修。过去,由于麻洋村处在比较封闭的高寒山区,办喜事挂账的账本以及丧葬、祭祀等活动需要的纸钱等,都难以买到。村民便依托当地盛产野生桦竹的优势,按照古法造纸技艺,开办了一个纸厂,并起名为麻洋纸厂。至今,这里仍完好保留着已延续300多年的72道古法造纸技艺。

把纸浆放入抄纸缸中兑以适量清水搅拌,至纸浆均匀漂浮时,两手握住竹帘,浸入缸中,前后左右一晃,一层纤维就上了帘,每抄一次就是一张纸……罗志兴一边展示麻洋古法造纸技艺,一边告诉记者: “造纸是个力气活和耐心活,工序繁杂耗时长,从上山采集原料到碎竹、蒸煮、打浆等各道工序都需要亲力亲为。随着花样繁多的工业纸张进入市场,这门挣不了钱的传统手艺近乎失传,大部分纸匠都改行了。”

作为麻洋古法造纸技艺的第6代传承人,罗志兴见证了麻洋纸厂的兴衰变迁,为了不让祖祖辈辈传下的技艺在自己手上失传,多年来,他一直坚持传承这门技艺,即使亏本也从没想过放弃。

2016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帮助下,麻洋古法造纸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罗志兴也成了非遗传承人。

近年来,为进一步做好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镇沅县不断创新理念,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及各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麻洋纸也再度走进了公众视野。现在,大家一提到麻洋村,都知道那里有个历史悠久的麻洋纸厂。因为前来参观的人多了,罗志兴和儿子还在家中开起了农家乐,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如今,为了更符合市场需求,罗志兴不断创新和改进生产工艺,把传统技艺中只能用桦竹作原料的局限性改为所有竹子都可做原料,使麻洋纸由粗变细、由橙黄变白黄、由凸皱变平滑,提升了产品的市场前景。

“除了要将麻洋古法造纸技艺传给儿子和孙子,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传承这门技艺。”罗志兴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这门传统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勐梭镇勐梭村:“指尖非遗”成为“文化名片”

本网讯   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勐梭镇勐梭村,已有几百年历史的傣族传统造纸技艺正由一位年过六旬的传承人波南根在默默地传承着,也让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手工造纸技艺。这些傣族手工造纸又称“缅纸”,主要用于书写经书等佛事活动。

波南根幼时曾在西盟勐梭寺庙当和尚,其间在寺庙里诵读的傣文经书,就是采用傣族传统造纸技艺制作的,所以波南根自幼就萌生了学习造纸技艺的念头。波南根向村中唯一懂得傣族传统造纸技艺的老人岩保细心学习这门传统技艺,并在此基础上不断钻研,直至完全熟练掌握该门技艺。他制造出来的纸品主要供应给寺庙抄写经书和记录其他事务。就这样,波南根靠着自己的聪明勤奋,让古法造纸技艺在这个小小的傣族村寨一直流传下来。特别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西盟傣族群众质朴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显得弥足珍贵。

“手工造纸需要有耐心和勤快。记得我小时候,看着长辈们每天都重复同样的工序,不管多冷的天气,都坚持用脚在泡着冷水的原料堆里反复踩,手也被冻得发紫。老一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中把这门技艺传承下来的,而我们这一代人,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下学会了传统手工造纸的方法,更感受到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不仅要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更要把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传承下去。”波南根说。

傣族手工造纸的原料主要来源于西盟生长的构树皮,傣语称“埋沙”。从原料到出成品,傣族手工造纸工艺一般要经过采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打浆、抄纸、晒纸、砑光、揭纸11道工序。整个过程由传统手艺和原始工具支撑,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透气性极佳,嘴上贴纸吹气可轻松透气也易于久留,历来是寺庙抄写经书、抄写医著和学习传承傣文的必备用纸,有的经书已经流传了几百年,现在依然字迹清晰、纸张完好,且那抹独有的天然清香都让人舒适无比。近年来,也有眼光独到的艺术家和手工造纸爱好者前来购买傣族手工纸品,用于艺术创作或者收藏。

非遗,只有融入生活,才不会被生活所遗忘,才能让人们记住文化的乡愁。一直以来,波南根不仅积极参与县里举办的非遗传承人展演等活动,还积极带徒传艺,目前招收了6名徒弟,均为当地的村民。在已经有15年造纸经验的波南根看来,造纸对于傣族群众不仅有经济意义,还有文化意义。

“勐梭镇勐梭村的傣族手工造纸技艺能够延续到现在,没有被淹没在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大潮中,这得益于当地群众注重古老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西盟县文化馆馆长李燕说。

精工细作,一丝不苟,这是造纸人给传统文化的一份承诺。就像傣族传统造纸技艺传承人波南根常说的:“我不做也许就再也没人做了,可能这就是一份承诺,给传统文化的承诺。”(通讯员  叶布拉  文/图)

 

非遗进校园  传承增活力

思茅区:非遗文化成为课后服务的文化宝藏

本网讯   自2021年9月以来,思茅区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城区各中小学发挥优势,在开展课后服务中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课后服务品牌,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随着手中遥控器操纵杆地拨动,无人机模型平稳起飞,在1.5米高的空中悬停5秒钟,随后安全降落。在思茅区第一小学,“编程无人机”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特色课后服务。

把这项创意满满的课程加入课后服务中,也是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一项实举。除了“编程无人机”,思茅一小还开设了活力拓展课、哈尼族传统刺绣、葫芦丝演奏、古筝、科学队长、中国古典舞等数十项特色社团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学习力,不仅起到了“双减”的作用,还能让孩子们了解和喜欢上传统文化,得到全方位的提升。

在思茅区第四小学,非遗与传承、国学文化与地方特色、科学与探究、阅读与表达、艺术与审美、思维与探究、体育与健康等全方位的课后服务内容开办得有声有色。各年级都有序地安排了特色班、科任教师的特色兴趣课,步行街校区开设了58个特色班、新时代校区开设了46个特色班,其中,非洲鼓、版画、手工制作、机器人编程、跟着老师学剪纸、国画、茶艺、咖啡、书法、围棋等课程备受学生青睐。

近年来,思茅四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要的德育内容,充分挖掘和利用普洱市非遗资源优势,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开设兴趣班或课程传授非遗项目技艺,以学促教,因地制宜开展实践活动,着力培育有文化之根的时代新人。

“手臂向外,后方抓水,非常好。”下午五点,在普洱第二中学游泳馆内,七年级的陶思睿正在练习蛙泳,全副武装的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正确的游泳姿势,一板一眼,练习得非常认真。自“双减”政策实施后,游泳作为一门必修课正式纳入了普洱二中的特色课堂,“让每一位师生学会游泳”的美好愿景逐步实现。

除了游泳,普洱二中还开设了啦啦操、民族舞、篮球、足球、围棋、吉他等十多门特色课程,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这些课程将贯穿整个学期。

目前,思茅区各中小学正在加快推进特色课后服务的实施,充分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采取“5+2”的模式,进一步增强教育的服务能力,提高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同时,将非遗传承融入学校教育,进一步丰富了“双减”政策后的校园文化生活,提升了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让非遗技艺在青少年中得到了更好的传承和弘扬。(通讯员  徐晓芳  李婷  文/图)

 

苏正伟:让非遗文化在“非遗课堂”中活态传承

本网讯   “咪唻哆、咪唻哆、哆啦哆哆,哆啦哆哆……”每个星期四下午,苏正伟都会准时出现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德化镇中心学校少年宫,为学生进行民间乐器三弦的培训和辅导。

现年57岁的苏正伟是宁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农村未成年人文化传承志愿者。已经和三弦打了30多年“交道”的苏正伟,除了会弹奏三弦,还能自己制作三弦。

三弦又称“弦子”,是德化镇当地的传统弹拨乐器之一,音色粗而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过去,弹三弦是当地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活动,在婚礼上、打歌场或喜庆节日演出中,十里八乡的村民聚在一起,都会弹起三弦、跳起三跺脚或者扭起大秧歌,好不热闹。

“以前会这门技艺能养活一家人,这些年不但不赚钱,反而还要往里贴钱,会弹三弦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作为三弦技艺的传承人,弹奏三弦对于我来说既是兴趣,更是责任。为了不让这门技艺失传,我要用自己的力量把它传承好。”苏正伟觉得自己有责任让更多人了解、体验到三弦这个技艺的魅力。

除了利用好学校这个课堂开展好三弦弹奏和制作技艺的传承,从2000年开始,苏正伟还和村里几个三弦爱好者组建了文艺队,搜集传统曲谱,编导文艺节目120多个,累计演出150余场,观看群众超过16000人次。如今,这支文艺队已发展到13人,培养发展文化能人11名。

一把三弦,弹出喜怒哀乐;一心传授,只为技艺不失传。苏正伟多年来无私付出,无怨无悔,把文化种子播撒在群众心田,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焕发出了新的光彩。(通讯员  刘梦星  文/图)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普洱非遗客厅”入选《中国非物... 下一篇: 普洱5个项目拟入选国家“十四五...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