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让全国人民喝上普洱茶
 

为什么一定是普洱的普洱茶?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王福蓉  时间:2023/5/20 10:00:26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记者 王福蓉)   茶以地名,地以茶兴,普洱与普洱茶无法分割。

可,为什么一定是普洱的普洱茶呢?

茶从深山来。因为,这里是“世界茶源”。

云南是世界茶叶原产地,普洱是云南茶产地的核心地带,这里的生态资源优越,造就了普洱茶的上乘品质。普洱的海拔在317至3370米之间,有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温带5个气候带类型,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9.5℃,森林覆盖率74.59%,是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分布着季节雨林、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等森林植被类型,保存着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物种,有“云南动植物王国的王宫”之称,是祖国西南重要安全生态屏障,被联合国环境署誉为“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回望历史轨迹,千百年前的先民们就在普洱种茶、饮茶。普洱市境内有距今3540万年前的景谷宽叶木兰化石,有2700多年的镇沅“世界野生茶树王”和1700多年的邦崴过渡型古茶树……茶树从古化石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的进化轨迹十分清晰。因此,普洱被称为“古茶树博览园”,是中国乃至世界茶树资源的重要宝库,也是世界茶树原生地的中心地带。2013年,普洱被世界茶叶协会授予“世界茶源”称号。

此外,普洱还是茶马古道的源头,茶马古道从普洱出发,接内地、达京城、通邻国,是亚洲大陆上以茶叶为纽带的古代交通网络,是一条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财富之路。

历代的普洱茶人传承着人与自然、人与茶和谐共生的朴素理念。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海拔在1000至1700多米,年均气温21.2℃,土壤肥沃,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上万亩的古茶园,如仙境般的云海,保护完好的傣族、布朗族村寨,山林与村落、古茶与房舍交错丛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景迈山茶人仙贡说:“是景迈山养育了我,我的祖祖辈辈都在这里生活,先辈们一直传承着奉茶为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景迈山,每个民族对茶都有不同的认知,但是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理解:茶是我们永恒的财富。”

为了守护好、运用好优质资源,近年来,普洱市积极推动古茶树资源保护工作,推动茶产业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茶树资源、栽培技术,推动技术体系升级,全力做好有机茶园建设,提升茶叶质量和品质。2022年,普洱市完成有机茶园转换12.4万亩,茶叶产量、综合产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欲将乘风起。因为,普洱市秉持“让全国人民喝上普洱茶”的愿景,将茶产业作为第一支柱产业,举全市之力打造。

近年来,普洱市深入实施茶产业目标市场开拓、名企名牌培育、有机茶园建设、茶旅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普洱茶产业迈向科技化、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加快构建起普洱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其中,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普洱茶产业发展,强龙头、补链条、抓融合,通过建设优质基地、强化标准建设、塑造知名品牌、培育龙头企业、完善物流体系,统筹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变绿色生态优势为产业优势。

各茶产区取得的成绩斐然——

澜沧县紧扣打造“千亿”云茶产业及“绿色食品牌”目标任务,发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澜沧团人才智力优势,打造茶叶全产业链;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强化市场竞争优势,依托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和富东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王两个世界唯一标识,重点打造景迈山和邦崴山公共区域性品牌,切实增强核心竞争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建设集茶叶精深加工、茶叶交易市场及仓储物流的产业链体系为主线,将产业链延伸到食品、医药、保健、化工等领域,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茶产业跨越发展。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以“打造中国大叶白茶之乡”为目标,加快建设“景谷大白茶”区域品牌,高位统筹、标准培育、科技赋能、茶旅融合、延链强链,推动景谷大白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景谷县已在全县10个乡(镇)142个行政村2000多个村民小组推广种植大白茶,有茶农12万余人,种植面积达20万亩,实现总产值30亿元。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将茶产业打造成“一县一业”的主导产业,坚持规划引领,推进茶园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加工生产,夯实产业基础;推进品牌打造工程,推进质量监管体系建设,申请注册“镇沅千家寨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有效提升镇沅县“地标”茶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古道马帮铃声虽远,今朝绿帆已经扬起,普洱茶及普洱茶文化作为普洱市的一张靓丽名片,持续向世界展示着古老茶山的现代活力。

而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一定是普洱的普洱茶!

(通讯员 子涵 摄)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青春常绿 文化常青 下一篇: 如何泡好一杯普洱茶?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