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脱贫攻坚答卷·同心携手聚合力
 

党建扶贫“双推进”强了组织富了民——普洱市财政局助推澜沧县大山乡大山村高质量脱贫纪实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李超  时间:2020/12/9 9:20:45  点击数:

△大山村村貌。(图片由澜沧县大山乡提供) 

普洱日报讯(记者 李超)沿着蜿蜒的公路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山乡大山村,群山莽莽,林峰苍翠,良好的生态植被寓意着该村的发展生机勃勃。环顾四周,村内道路干净整洁,两旁的绿植郁郁葱葱;村室旁,党建文化广场宣传标语随处可见,配备设施一应俱全;党员活动室里,规章制度版面悬挂规范,学习氛围浓厚。

“以前,我们是典型的贫困村,交通非常不便,地不连片、田不成块,人居环境非常不好,更没有像样的产业。现在,在市财政局的帮助下,通过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科技助力,村里组组通上了硬化路,装上了路灯,贫困户搬进新居,养殖产业及甘蔗等种植产业蓬勃发展……”日前,记者来到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大山乡大山村采访时,谈及村寨的前后变化,大山村党总支书记赵先明如数家珍。

自2015年挂联帮扶大山村以来,普洱市财政局持续推进和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力量向脱贫攻坚聚集、资源向脱贫攻坚聚合、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在大山村“两委”和驻村扶贫工作队齐力攻坚下,昔日党组织软弱涣散,凝聚力不够,战斗力不强,贫困群众早上一壶酒,靠着墙根晒太阳,下午一壶酒,睡到太阳又上山的状况得到根本改变,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从“两张皮”到拧成“一股绳”的转变。

△积极推进爱国卫生“7 个 专项行动”。

△干净的乡村道路。

 

建强战斗堡垒  让组织力在一线提升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必须把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强大动力。

抬头是山,低头还是山。大山村有27个村民小组,929户3373人,主要居住着汉族、拉祜族、彝族、回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68.9%。过去由于山高谷深、箐沟纵横、土地贫瘠,生存条件较差,是一个贫困发生率高达8.9%的贫困村。挂联帮扶以来,普洱市财政局抓实“领头雁”工程,不断健全和完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驻村干部定点帮”的帮扶工作机制,继续细化工作责任,组建脱贫攻坚工作专班,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定点扶贫工作计划,助力大山村脱贫攻坚工作。把组织放心、年富力强、办法多、敢于担责的党员干部下派到村里任驻村第一书记。积极引导村级党组织,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

同时,指导村党总支整理规范党建材料,抓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强化农村党员教育培训,开展“三会一课”、支部主题党日、组织生活会、讲党课、“三讲三评”等活动,落实推进以村务监督为重点的乡村治理机制,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工作制度。协调帮助大山村改善村组集体活动设施,并筹集10万元解决小寨村民小组文化活动室建设资金缺口问题,筹集7万元解决贤光一、二、三组和团山村民小组人畜饮水建设资金缺口问题。完成全村27个村民小组活动室建设,党员10人以上或200人以上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

坚持尽锐出战  让力量在一线聚集

为实现大山村高质量脱贫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干部保障和人才保障,让党旗在扶贫阵地上高高飘扬,普洱市财政局选优配强驻村工作队员,从单位挑选年纪轻、有闯劲、政策清、综合素质强的人员派出驻村,做到“尽锐出战”。每年至少召开2次专题会议研究定点扶贫工作,局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慰问和调研,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加强对驻村工作队员严格管理考核,严管厚爱驻村工作队员,落实工作经费、生活补助和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确保工作队员驻得下来、安得下心、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

5年来,普洱市财政局累计派出工作队员44人次到扶贫点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工作队员每年人均驻村都在200天以上。其中,派驻大山乡大山村4人,派驻大山乡半坡村4人,8名扶贫工作队员一律完全脱岗开展驻村扶贫工作。此外,积极开展“双联系一共建双推进”活动。局机关党委一、二支部与扶贫挂钩的大山村党总支结对互联共建,45名在职党员与大山村475户建档立卡户结对。局领导分组联系大山村19个自然村27个村民小组,挂包帮扶干部每年入户走访不少于2次,处级干部每年驻村不少于10天,其他干部不少于7天,今年以来,共组织干部职工走访688人次。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市财政局共组织干部职工到大山村走访1160人次。

同时,创新工作思路,抓好扶贫工作,带领大山村党员积极做好党员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方面驻村工作队员深入各村民小组踏勘地形,精心绘制了《普洱市财政局帮扶澜沧县大山乡大山村挂钩农户位置示意图》册子,每个村民小组的位置和地形、每户农户家的位置和交通、资源、海拔等一目了然,俨然是一幅脱贫攻坚战作战地图,为开展扶贫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和以“自强、诚信、感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内生动力。组织全村群众参加种植养殖实用技术培训,讲解种植养殖技术和后期管理要求,提升贫困群众素质和劳动技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引导村民到外地务工增加收入;再一方面从青年团员、退伍军人、能人大户中发现和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村干部后备人选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了一批永远不走的脱贫队伍。

如今,大山村发生了可喜变化。咖啡、坚果、核桃、烤酒、竹制品编制等产业稳定持续发展,贫困发生率更是从2014年的8.9%实现了清零。

抓实基础建设  让脱贫根基更加牢固

如何让大山村群众看到真真实实的村貌换新颜,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普洱市财政局多措并举,抓实基础建设,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作为奋斗的目标,筑牢脱贫根基。

一方面抓实安居房建设。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的要求,督促抓好安全住房建设,积极推进全村“四类重点对象”农危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2016年以来,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个安置点147户,农村危房改造502户,全部完成入住并拆旧,过去低矮的土坯房已经变成了一幢幢崭新的水泥平顶房,彻底解决村民住房保障问题;另一方面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5年来,积极协调项目资金,推进平水河水库建设,解决全乡6个村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协调国家开发银行等投资大山村江边路、大山村至贤光村组路、大山村至半坡村路和以帮角路建设,总投资额达6399万元,截至目前,实际到位资金4442万元。协调企业安排20万元用于三家村村民小组道路硬化,协调安排377万元用于村级活动室建设、村组道路硬化、排水沟整治和人畜饮水设施建设;再一方面重视教育发展。2017年协调深圳金砖城市财政金融中心在大山乡中学设立了100万元奖学金,分5年实施,每年向困难学生、三好学生和优秀老师颁发20万元奖金,并向澜沧县捐赠价值6万元的教学电脑20台,帮助大山乡卫生院协调解决30万元资金,用于购买医疗设备;最后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组织村民成立大山村“美丽乡村”志愿服务队,组织27个村民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展卫生整治、植绿护绿、宣传环保理念、清洁河道、生产生活互帮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扎实开展“三个一”行动,以实际行动影响群众、带动群众自觉整治卫生。通过开展常态化的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大山村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农户房前屋后无杂物垃圾,村组道路两旁无杂草、卫生死角得以清除,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逐步成型。

2014年以来,大山村新建通组公路26公里,自然村通达率达100%;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7件,有效解决939户群众饮水问题,农村安全饮水率达到100%;实施C、D级农村危房改造502户,易地扶贫搬迁147户;实现自然村动力电全覆盖,行政村光纤宽带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

巩固脱贫成果  让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对接

送钱不如领路子,给物不如扶产业。围绕产业及利益联结机制“两个100%”覆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要求,普洱市财政局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坚持“对症下药”“精准开方”,坚持以“党支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地种植农作物,初步形成高海拔地区的村民小组以种植玉米、核桃、咖啡、坚果、茶叶、花椒等作物为主,低海拔地区的村民小组以种植橡胶、双季稻等热带经济作物为主,扩大鸡、猪、牛的养殖规模,推广运用竹编织品、大山自烤酒、蜂蜜、民族服饰等本地特色产业的发展模式。

此外,积极研究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方式,探索建立市场主体与贫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落实好养牛及青花椒种植产业扶贫项目,培育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让贫困户在“造血”中实现根本性的脱贫。5年来,市财政局积极争取中央、省项目资金,共协调安排产业发展资金1105.01万元,用于养鸡、养牛、养猪、果树种植等传统产业的发展。安排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86万元,全局干部职工共募集爱心捐款89420元用于开展大山村脱贫攻坚工作。同时,不断加大消费扶贫力度,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据不完全统计,5年来共帮助销售大山村大山酒、黄牛肉、土鸡、竹制品等特色农产品达20万元以上。

目前,全村“两不愁三保障”目标要求得以实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增强。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75户1810人已全部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8.9%实现了清零。年人均纯收入也从发展壮大富民产业前的3126元,增加至2019年末的6884.9元,全村上下呈现一派乡村振兴的景象。

△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召开定点扶贫专题会议。

△入户走访为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

△工作队员入户走访。

△扶持贫困群众养殖能繁母牛。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记者李超摄)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倾情帮扶结硕果绘就幸福新画卷—... 下一篇: 增收有“良方”脱贫“快步走”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