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脱贫攻坚的西盟路径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19/2/22 9:31:56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  使命,在建功新时代中彰显力量;

号角,在攻坚克难时更为嘹亮。

为坚决兑现“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的庄严承诺,西盟佤族自治县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践行“两个维护”,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按照健全“九大体系”、打好“九大攻坚战”、实现“十大提升”的总体思路,早谋划、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实,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和智力向脱贫攻坚聚集,全力推动责任、政策、工作落实。同时,按照中央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落实,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走出一条具有西盟特色的“直过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在村民小组中成立“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创新做法,先后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和省委书记陈豪、市委书记卫星的批示肯定,刘永富要求全国学习借鉴,陈豪要求全省宣传学习,卫星要求全市推广,并在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进行交流发言。大力推进“5+X”产业发展体系,“四个全覆盖”产业扶贫模式和“六个联结”利益联结模式,先后被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农业农村部作为产业扶贫先进典型案例全面推广,并连续2年在全省产业扶贫大会上作交流。

路径一:破釜沉舟

健全“九大体系”

提供坚强有力制度保障

做法:通过健全脱贫攻坚责任体系、政策体系、工作体系、投入体系、帮扶体系、动员体系、督查体系、宣传体系和学习体系,为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西盟通过成立“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 健全脱贫攻坚责任体系。认真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和总指挥长、指挥长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组建11个工作组,形成“1+11”的脱贫攻坚指挥体系。

● 健全脱贫攻坚政策体系。出台《关于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西盟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西盟县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1+N”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

● 健全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建立分行业、分类别、分年度的到村、到户项目库,截至目前,全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共规划7大类28小类71项714个项目,估算总投资12.12亿元。2018年,全县共实施各类脱贫攻坚项目284个,投入资金5.29亿元。

● 健全脱贫攻坚投入体系。2016年以来,先后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38.82亿元。增加金融资金投放,累计发放支农、扶贫再贷款2.95亿元;发放金融精准扶贫贷款4.27亿元;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04亿元。加强涉农资金整合,2016年以来,先后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共计5.4亿元。

● 健全脱贫攻坚帮扶体系。选派34名实职副科级以上优秀干部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172名驻村工作队员驻村帮扶,102个省市县单位(部门)和7个乡(镇)3357名干部结对帮扶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联系所有非建档立卡户。“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1847名委员发动群众全过程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形成了驻村工作队、乡(镇)工作队、村组干部、挂包干部、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五支队伍”协同作战的帮扶体系。

● 健全脱贫攻坚动员体系。上海市杨浦区和黄浦区先后对口帮扶西盟,重点在产业培育、干部培养、教育科技等方面给予帮扶,先后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达1.47亿元。中旅集团、省农业农村厅等中央省市定点帮扶单位先后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达1.16亿元。

● 健全脱贫攻坚督查体系。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各环节,深化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组建脱贫攻坚督查组,督查范围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村、贫困户,督促解决各类问题2000余个。

● 健全脱贫攻坚宣传体系。组建70支政策宣传队,近3年来先后赴贫困村组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文艺演出400余场次。组建脱贫攻坚微信群,推送脱贫攻坚政策知识10万余条。

● 健全脱贫攻坚学习体系。建立每天“半小时”学习制度和经常性教育培训学习制度,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服务脱贫攻坚的能力。

脱贫答卷

实现“十大提升”  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全县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从2014年的21.5%提升到2018年的43.1%。橡胶、甘蔗、茶叶、畜牧、文化旅游五大主导产业的增加值从2014年的1.0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7亿元,占比从2014年的11.1%增长至2018年的33%,主导产业扶贫效益初步显现,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农村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全县CD级危房基本消除,已退出贫困户100%搬进安全稳固住房,全县行政村实现了户户通电、通广播、通电视、通电话,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443公里,是2014年的1.98倍。

●农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2018年建档立卡户人均纯收入达到9545元,比2014年人均纯收入1913元增加了7632元,增长399%。全县农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1864.7元,比2014年的1497.8元增长24.5%,年均增长7.6%;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93平方米,比2014年的19.39平方米增长33.7%,年均增长10.2%。

●群众内生动力全面提升。通过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扶志扶精神,脱贫脱困脱俗气,鼓励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发展产业、靠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2014年以来,围绕“5+X”产业,共培养了2400户农业科技示范户;6500户胶农、茶农熟练掌握生产管理技能;10084人通过人社部门培训,取得了专项职业能力资格证书。

●干部能力素质全面提升。不断加大对干部政策、技术、工作方式方法的培训力度,从根本上破解了干部人才队伍瓶颈的制约,着力打造一支“懂扶贫、会扶贫、素质高、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先后有22名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使用。

●党的基层组织全面提升。全县共有542个基层党组织,比2014年增长19.91%;全县党员5011名,比2014年增长5.76%。开展村集体经济项目129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部消除,所有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2万元以上。

●民族团结根基全面提升。提出了“869”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思路,先后成功创建省级示范乡(镇)2个、市级示范单位34个、县级示范单位22个,探索出“创建+N”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西盟经验”。

●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以2017年为例,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3.53亿元,其中绿色GDP达到12.85亿元,7.47万群众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现增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25%,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在100%,空气质量连续为优。

●乡风文明程度全面提升。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文化中,制定了《西盟公约》,敬畏自然、爱护环境,公平正义、和谐相处,平静宽容、快乐生活的理念深入群众生活方方面面。

●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坚持“脱贫就是治理、治理助推脱贫”的理念,深入开展平安村、平安家庭等基层平安创建,努力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在全省129个县(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调查评比中,西盟位列全省第2名、全市第1名。

路径二:“摘帽”奔小康

打好“九大攻坚战”

确保群众高质量稳定脱贫

做法: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确定了“安居扶贫是基础,产业扶贫是核心,素质扶贫是根本,治理扶贫是关键”的工作思路,打好基础提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安居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兜底扶贫、志智双扶“九大攻坚战”,下足“绣花”功夫,实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

佤山农村新面貌

● 打好基础提升攻坚战。强化以交通、水利、能源和信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群众出行、用电、饮水、通讯、广播电视有保障。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443公里,率先在全市实现“组组通”水泥硬化,80%以上贫困村实现了“户户通”水泥硬化;改造中低产田地6.48万亩,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47万亩;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336件、修建渠系建筑物580座、蓄水池369个,有效解决所有群众饮水安全问题;建成4G基站332个,网络宽带覆盖到全县所有行政村、学校和卫生室;完成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和分散安置点的电力配套建设,完成新建房户、村民小组活动室通电工程1.74万户;全县36个行政村100%通10千伏动力电;累计建成321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实现所有村民小组有效覆盖。

● 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精准选择优势产业。精准选择肉牛和中蜂作为新兴扶贫产业,从而构建起橡胶、茶叶、甘蔗、畜牧、文化旅游为主导产业,蜂蜜、咖啡、米荞等为特色产业的“5+X”产业发展体系。精准抓实项目投入。近三年来,先后整合2.54亿元财政涉农资金投入产业扶贫,实施到户项目143个,实现每个农户都有1个以上产业项目扶持。精准实施主体带动。先后引进了农垦集团、丁氏蜂业等省级龙头企业7家和市级龙头企业2家,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建设对口基地达30多万亩。精准构建利益联结。通过创新“订单联结得现金、股份联结得股金、劳务联结得薪金、租赁联结得租金、保险联结得保金、激励联结得奖金”的“六个联结”方式,助推贫困群众增收。精准提供技术保障。累计举办割胶、甘蔗、茶叶、种养等各类专业技术培训190期1.48万人次。

● 打好就业脱贫攻坚战。抓定向培训。2014年来,先后组织开展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等各类培训4.05万人次。抓组织输出。组织引导贫困群众通过政府统一输出、单个出去、帮带出去、抱团出去等方式外出务工,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92万人次。抓就业创业。2014年以来,共发放创业扶持贷款1571户,发放贷款金额1.37亿元,带动就业2199人。抓劳动维权。在外出务工人数较为集中城市配备务工地联络员130名,主要负责外出务工人员突发事件联络、劳动权益保障等工作。抓服务保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实行组织化管理,建立县级信息登记站1个、乡(镇)服务站7个,实现对外出务工人员精准管理、精准服务。

● 打好安居脱贫攻坚战。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安居工程“整县推进”工作,14739户群众住上了安全稳固的住房。先后完成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150户458人搬进新居。在村民小组实施亮化、硬化、净化、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综合整治368个。实现86%以上的自然村有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完成118个村民小组污水治理工作。

● 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2015年以来,投入教育经费达8.48亿元,完成39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改造和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新建村级幼儿园2所。研究出台《西盟县关于取得高中毕业证书学生的奖励办法》,2014年以来,取得高中毕业证书符合奖励条件达548人;考取本科奖励43人;初中学业水平奖励59人。全县中小学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 打好健康脱贫攻坚战。采取“金融+健康扶贫”的模式,构建起“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医疗费用兜底保障、政府综合救助保险”互为补充的“五重保障”机制,全县贫困人口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从2016年的36.54%降至2018年的9.15%。5镇2乡卫生院业务用房均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一批、特困人群兜底一批,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41个,签约居民5.7万人,重点人群签约率达100%。

● 打好生态脱贫攻坚战。全县种植石斛、魔芋、山药、中药材等1.75万亩,覆盖农户3500户。将56.6万亩集体和个人所有权林地纳入生态补偿范围,每年兑现补偿资金566万元,覆盖农户2.32万户7.3万人。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发放节能灶1100台,安装太阳能热水器1.36万套。

● 打好兜底脱贫攻坚战。将符合条件的2137户393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农村低保,38户41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特困人员供养,保障其基本生活。经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核定报销后,开展二次医疗救助,救助比例达60%以上。全县农村特困供养人员276人,月发放生活补助金666元/人。

● 打好志智双扶攻坚战。强化组织引领,把群众“联起来”。截至目前,全县已成立“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366个,选举产生委员1847名,覆盖全县所有村民小组。强化激励约束,让群众“动起来”。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村规民约》,切实把思想引导和奖惩结合起来。强化岗位设置,让群众“干起来”。根据贫困户家庭情况,设置不同的发展生产类和公共服务类工作岗位,让贫困户通过劳动获得有尊严、可持续的收入。截至目前,全县共设置生产类和公共服务类岗位8266个,人均年增收2300元以上。强化党员帮带,把群众“带起来”。“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60%以上的委员由党员担任,按照各自特长、能力水平等分别担任相应职务并负责联系5至20户不等的农户。2018年以来,全县通过“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组织村民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共计256期2.7万人次。强化产业带动,让群众“富起来”。把产业扶贫资金整合起来形成资产,通过“六个联结”利益联结模式,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生态建设谱新篇脱贫路上“绿意浓... 下一篇: 聚焦短板弱项精准施策发力——江...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