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澜沧:快乐拉祜唱出火热新生活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付颖  时间:2019/5/28 10:36:37  点击数:

 

△拉祜山寨里的两代文化“代言人”唱响《快乐拉祜》

普洱日报讯(记者 付颖 文/图)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近年来,澜沧立足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深入实施“拉祜文化名县”战略,倾力打造“世界拉祜文化中心”,把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实现了文旅融合、旅游与扶贫融合同频共振,使澜沧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蒸蒸日上,加速了脱贫攻坚步伐,推动了民族团结、社会进步、边疆稳定。

拉祜山寨里的

两代文化“代言人”

“吉祥的日子我们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儿唱起来,蜜样的幸福生活滋润着我,拉祜人纵情歌唱……”走进澜沧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这首吉他伴奏下的《快乐拉祜》不时萦绕于耳。

记者来到村民李石开家中时,他正向游客展示拉祜族芦笙舞,活泼潇洒的动作、热情的解说让现场的人都深深陷入了快乐拉祜的魅力中。李石开是拉祜族芦笙舞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2岁起跟着父辈及民间艺人学会芦笙舞、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李石开年轻时,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吉他,顿时被那美妙的声音迷住了。学了一个月之后,他决定跟妻子商量,卖掉家里的一头猪,进城买吉他。买了吉他以后,他的身上只有6元钱了。李石开说,“虽然那时候住的是茅草屋,吃不上肉,但是能弹吉他,我比什么都开心。”李石开把第一把吉他带进了老达保,结合拉祜族民歌进行弹唱,促成了中西方音乐在山村的融合与发展。

2002年,李石开牵头成立了拉祜族艺术团,组织寨子里的村民学习拉祜文化。“我们自己的歌、自己的舞蹈不能丢。”李石开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正如父辈的希冀,让拉祜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被更多的人了解。

父亲的心愿,在从小深受拉祜文化熏陶的女儿李娜倮的手中得以实现。作为老达保拉祜文化新一辈的代言人,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李娜倮不断挖掘拉祜文化魅力,紧紧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创建民间艺术团,组织开展农民商演,让“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拉祜族歌舞走出了大山,唱到了国家大剧院,唱响了中央电视台,也让寨子的乡亲们摆脱了曾经的贫困生活。2013年,李娜倮成立普洱市第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有限公司——澜沧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带领村民开展老达保快乐拉祜原生态实景演出。公司自2013年成立以来,外出商演160余场,实现总收入152万元。现在的老达保,几乎人人当演员、个个有创收。2006年老达保村人均纯收入仅1715元,到2017年达到人均纯收入5061元,是2006年的2.95倍。

古老的拉祜文化,在两代人的传承守护中,正焕发着新的魅力。如今,老达保从过去“交通基本靠走、喝水基本靠背、通讯基本靠吼”的偏远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拉祜文化名村、旅游产业新村,村民在唱唱跳跳中实现快乐脱贫。

多措并举

让民族文化走得更长远

60年前的《芦笙恋歌》让人们认识了澜沧,60年后老达保的村民们唱着《快乐拉祜》让拉祜文化走出澜沧、走出云南、走遍中国、走向世界,文化旅游扶贫成为助推澜沧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

澜沧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杨春高告诉记者,澜沧是民族“直过区”,是全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澜沧县委、县政府着力保民生、促发展、强生态、推改革,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对内对外开放、社会事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澜沧一直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把民族文化融入产业发展中统筹谋划,找到了老百姓长期受益的连接点,比如老达保村,通过引导,村民参与演出并全部入股公司,探索出了一条文化旅游助推脱贫的新路子。”杨春高说。

据了解,澜沧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保护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措施,规划建设了牡帕密帕葫芦广场、民族科技馆、民族博物馆,建成了唱响快乐拉祜的地方——酒井老达保、拉祜神鼓敲响的地方——糯福南段等一批有特色、有亮点的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基地,161个村(社区)均组建了文艺队。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传承人3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8项、传承人11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31项、传承人43人。

同时,澜沧通过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资源,扶持民族原生态文化艺术团体,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全方位宣传、推介拉祜文化,极大地提升了拉祜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先后成立了“雅厄”艺术团表演队、“达保五兄弟”“猎虎兄弟”等原生态艺术团体,并多次登上国家大剧院、央视及国内各大舞台,创作并推出了《快乐拉祜》《实在舍不得》等一批脍炙人口的原生态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延续传承“扩塔节”(春节)“阿朋阿龙尼”(葫芦节)“山康节”(祭茶祖节)等民族节日,吸引众多国内外游客。

此外,针对少数民族内生动力不足、发展能力弱的实际,澜沧认真开展好“自强、诚信、感恩”教育活动,采取举办文化培训班、送文化下乡和文化“走出去”等扶志、扶智“双扶”工作,让群众看到自身蕴藏的文化资源和潜力,切实增强了文化自信和后发赶超的动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 下一篇: “大国茶匠”肖时英第二批学徒入...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