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 新时代奋斗者的故事
 

做好带头人走好脱贫路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19/9/2 11:24:32  点击数:

“牛人”阿宝山:牛背上谱写致富乐章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张平/文 李世华/图)秋日,慕名走进景东彝族自治县林街乡龙洞村山头村民小组阿宝山家,一幢红瓦蓝墙、雕龙画凤的新楼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屋内墙上栩栩如生的壁画体现了主人的艺术审美。这是怎样一个“牛人”呢?这时,一个长发披肩的中年男子骑车进来了,据介绍,他就是阿宝山李应忠。带着好奇,我们与阿宝山聊了起来,才知晓他在“牛背”上已经摸爬滚打了24年,不仅谱出了致富乐曲,还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

百元起家做生意  牛背谱写致富曲

阿宝山是李应忠的乳名,当地人都习惯叫他阿宝山,而大名“李应忠”几乎被遗忘了。今年38岁的李应忠小时候因家境贫寒只上了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回家。1993年,只有12岁的他为减轻家庭负担跟随村里人到景谷的一个石场打工,因年纪小,体力不支,干不了重活,收入不高还经常挨骂,无奈之下,1995年,李应忠带着在石场辛苦积攒下的500元钱回到了家乡。心地善良的舅妈看着羸弱的李应忠决定带着他到云县山头街做生意。

李应忠年纪虽小,却很有想法,他和舅妈做了两次生意后,决定自己做生意,随即在云县山头街花了180元买了一头小黄母牛赶到景福镇古里街卖,卖了220元,从买牛到卖牛,两天时间就赚了40元。李应忠尝到了甜头后又花了490元买了3头牛,净赚56元。

看到贩运牛来钱快,效益好,李应忠从此在牛背上做起了文章,开始了贩牛生意,一干就是24年。其间,他结识了能干的妻子,夫妻俩一起开始创业。在贩牛过程中,看到一些养殖户育肥肉牛效益不错,回来就和妻子商量自己养牛育肥。于是,从2009年开始,李应忠低价收购淘汰牛拉回家进行饲养,饲养半年达到八成膘情就出售,当年共育肥牛30头,每头牛平均净赚600元。2014年,牛市行情最好,因资金周转不便,他从农商行贷款5万元,贩运、销售700多头牛,每个月平均赚3万元,除去还贷款外当年的纯收入达到了36万元。

靠着精明能干和敢闯敢拼的精神,再加上科学管理,舍得投入,李应忠走出了一条“贩运—养殖—销售”的经营之路,成了林街乡远近闻名的贩牛养牛大户,24年积累资本200万元。如今,他投资90多万元盖起了新洋楼,投资40多万元建设牛厩1000平方米,饲养待售育肥牛63头,赊养29头,今年上半年已销售肉牛602头,收入32万元。

谈及成功,李应忠显得很谦虚。他说:“如果没有妻子刘晓美的支持,我也走不到今天。这几年,为了支持我创业,她跟着我没少吃苦受罪。有时由于行情不好或者资金短缺,我都有放弃的念头,但都是妻子为我加油鼓劲,才挺了过来。现在,我主外,她主内,我在外面跑的时候,割草喂牛、打扫牛厩、赡养老人等活计全靠媳妇和儿子。想想,还真对不住她娘俩……”说到此,这个“钢铁汉子”眼里噙满了感激的泪水,看得出他对妻子对家人的一往情深。

勤学好问善思考  贩牛养牛成行家

提起“牛背”上的经历,李应忠侃侃而谈。

贩牛过程中,李应忠对每头牛的体重估算偏差不超过5公斤,每次贩牛因为行情熟悉,生意次次顺手,几乎都有盈利。

养牛过程中,李应忠始终相信要走科学养殖之路,才能提高养殖效益。文化水平不高的他经常探索和学习新方法、新技术。2016年,遭受牛疫病影响,牛生意难做,李应忠饲养的牛也受到了影响,在请乡村兽医技术员上门防疫指导的同时,他虚心请教,认真学习、用心记录,并经常请教各村的养殖行家。经过几年的摸索,他掌握了一套养牛防病治病和育肥技术。

李应忠从门外汉变成了饲养经验丰富的养牛行家里手:每天几点给牛放草料,他都有一个时间表;每次防疫,他都用本子记下来;每头牛喂多少料都有个标准。他对饲养的每头牛的生长情况了如指掌,并根据肉牛的生长习性及气候变化,用牧草、花生、玉米等秸秆饲料与豆粕、玉米等精料科学配比出不同的混合饲料进行喂养,1头牛喂养200天左右体重就能达到680—750公斤。周边村寨里有人想养牛都要来向他请教相关技术,他也乐意传授。

“对买来育肥的牛育肥时间最长不超过4个月,一般育肥3个月就可以出售。现在,一头牛最少可赚1000元呢。”李应忠开心地说。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他养的牛膘肥体壮,肉质鲜嫩,昆明、大理等外地客商纷纷前来订货,产品供不应求。

饮水思源不忘本  真帮实带助乡亲

李应忠富起来了,但他没有忘记父老乡亲。他说:“我是无量人,需做无量事!一个人富不算富,要大家都富了才算富。”

“我家养牛能赚钱,全靠我们村的阿宝山,真的很感谢他。”下村村民小组贫困户鲁发祥激动地说。“2013年,我家因无技术、无资金,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李应忠看到我想养牛就赊了一头母牛给我养,那头母牛当年就产了一头小牛,销售后赚了3200元,我分得2200元;2018年我又赊养了2头,分得3500元;今年赊了2头,预计可分得3900元。李应忠答应今年产下的那头小牛归我家,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头牛了。”说到这,鲁发祥一脸满足地笑了。

2017年,村里6户建档立卡户看到李应忠会养牛、也会卖牛,很想养牛,但因无资金无技术无力买牛饲养。李应忠得知后主动把自家的牛赊给他们饲养,并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和所需兽药,教会他们科学饲养。农户饲养牛6个月后,由李应忠负责销售,利润按农户三分之二、自己三分之一的方式进行分成;贫困户只需养好牛,如果在饲养过程中牛因病治疗无效死亡,农户不需负担经济损失。6户贫困户与李应忠赊养6头牛获利1.8万元。2018年,赊养牛的贫困户增加到11户,2019年又增加了4户。从2017年到2019年7月,赊养贫困户养牛获利25万元,李应忠无偿提供兽药上千元。

为带动群众发展肉牛产业,2019年,李应忠根据发展需要与本村8个志同道合的养牛户共同注册成立了“景东应忠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建有牛舍面积1300平方米,饲养肉牛100头,种植牧草150亩,预计今年可出售育肥牛1000头。合作社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主动融入脱贫攻坚中,与林街乡1061户贫困户签订了肉牛养殖利益联结协议:对有养殖能力和养殖愿望,但无资金买牛的贫困户,合作社出资买犊牛给其饲养,犊牛育肥后由合作社收购,利润的三分之二分给养殖户;对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和负责收购肉牛,解决养殖户的技术、销售难题。2019年,合作社肉牛养殖利益联结的1061户贫困户养牛2122头、预计出售1078头,纯收入可达108万元。

“现在,我除了自己养牛外,还多了一份责任。感谢大家对我的信任,让我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担子重了,责任大了。我准备新盖两栋牛棚,扩大规模后常年饲养肉牛100头;允许农户以牛入股,只要老百姓愿意养牛,我能帮一把是一把,帮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谈到今后的打算,李应忠的话语朴实而坚定。

本土“艺术家”、养牛“达人”李应忠在牛背上“谱曲弹唱”,用他的“牛劲”为自己、为乡亲谱写了致富乐章,绘出了精彩蓝图。

养牛致富草料先行

 

 

谢应品:让梦想“化蛹成蝶”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罗美莲/文 李世华/图)景东陶福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应品生长在景东彝族自治县锦屏镇董报村平掌村民小组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中,有兄弟姐妹6人,他排行第五,仅读到小学五年级就因家庭困难辍学回家务农。面对日渐老去的父母,谢应品感到,仅靠家里的几亩薄田,要想出人头地也许永远也不可能。好男儿志在四方,外面的世界更精彩。只有走出去才可能有出路,才可能觅到更多商机。

13岁时,带着对城市生活的憧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谢应品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告别家乡,跟随姐夫踏上了外出务工之路:摆地摊卖百货,建筑工地拌砂浆,食品作坊当学徒……居无定所,奔波劳累,让年幼的谢应品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也造就了他面对挫折不屈不挠、面对挑战积极应对的性格。

2003年,已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的谢应品回到家乡,开始“单飞”。他自主创业,投资13万元引进一套饮料生产线,生产销售饮料。随着业务量的增加,小小生产线已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2009年,谢应品通过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向亲戚朋友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500万元,流转斗阁村小河桥的土地建成陶福饮料厂,该厂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拥有饮料生产线4条、吹瓶生产线3条。生产线的扩大,业务量的增加,加上良好的口碑,陶福饮料厂生产的饮料曾风靡一时。但谢应品并不满足于现状,几年的创业打拼让他尝到了同龄人不知道的酸甜苦辣,也让他对市场比同龄人更多了几分敏锐。他时刻提醒自己,切不可有小富即安的心理,要尽可能地发挥聪明才智,取得更大发展。他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对低端饮料的需求会越来越小。公司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适时转型,另辟蹊径。

2016年,谢应品瞄准生态产品需求市场,注册成立了景东陶福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办理云南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证,及时转型生产景东小黄饼和特色蔬菜面条。在面条生产上,在做好普通碱水面的同时,增加蔬菜元素,先后开发了韭菜挂面、南瓜挂面、胡萝卜挂面、菠菜挂面、苦荞挂面、玉米挂面等几个品种,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稳定的客源和良好的信誉:2018年,生产加工销售小黄饼20吨,产值20万元,主要销往深圳、上海、浙江等地;生产加工销售面条52吨,产值25万元。问及未来,谢应品信心满满,在稳定“名声在外”的20吨小黄饼生产销售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景东本土生态蔬菜资源,年生产蔬菜面条100吨。

实干,让梦想“化蛹成蝶”。谢应品的公司拥有面条生产线、小黄饼生产线、果汁生产线等5条,注册商标权3个、外包装专利2个;曾获景东县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颁发的“扶贫助残济困爱心企业”证书。回眸走过的创业之路,他感慨万千:“一路走来,陶福食品加工厂能有今天的发展壮大,一靠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二靠景东农商行的大力扶持,三靠消费者的真情惠顾。我将把这片感激之情化作今后人生发展的动力,尽最大努力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回报家乡,回报乡亲!”

景东陶福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生产的蔬菜面条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中共普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支... 下一篇: 勺么村:巡察巡出“新变化”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