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非遗传承
 

传承非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2/6/12 10:26:34  点击数:

澜沧县:“非遗购物节” 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普洱日报讯 (通讯员  戴铮  李娜妥  文/图)   为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在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澜沧拉祜族自治县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暨“非遗购物节”活动在富邦乡赛罕村佧霍异地搬迁点举行。

本次活动由澜沧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澜沧县文化馆、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活动期间,展示了拉祜族竹编制作、拉祜族芦笙制作、拉祜族服饰制作、傣族崩人传统手工造纸、傣族传统手工土陶制作、三弦制作技艺等传统非遗制作,为广大游客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一个个非遗传承人在相互学习交流中切磋技艺,开阔视野、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活动期间,澜沧县还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牡帕密帕》《拉祜族芦笙舞》和民族歌舞技艺培训,200盒《拉祜族芦笙舞》《牡帕密帕》教学光碟、非遗宣传单、宣传册发放一空。

此次“非遗购物节”不仅是深入挖掘非遗助力乡村振兴、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典型实践,更为澜沧非遗传承人拓展了非遗技艺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摊位上各类非遗文创产品供不应求,直接为当地老百姓和传承人带来经济收益1万余元。

近年来,澜沧县合理利用非遗资源,通过开展“非遗+”系列活动,多渠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澜沧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下来、“传”下去、“走”出去。

 

墨江县:第二批非遗就业工坊挂牌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董新德  胡斌洁  文/图)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非遗传统技艺,有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近日,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第二批非遗就业工坊正式挂牌成立。

此次挂牌成立的墨江酒江酒业有限公司、墨江紫云茶厂、墨江他郎茶叶有限公司、润泽服饰有限公司4个非遗工坊,分别为省级非遗项目《哈尼族服饰制作技艺》《哈尼族紫米封缸酒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企业。企业依托紫米封缸酒、普洱茶及哈尼服饰等传统制作技艺,不断创新非遗技艺传承方式,充分发挥文化赋能作用,大力开发非遗产品,使传统制作工艺成为群众致富创收的有效途径,有力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经县文化和旅游局、县乡村振兴局综合评定,这些企业最终被授予墨江县第二批非遗就业工坊。

下步墨江县将进一步加大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力度,持续推进非遗就业工坊可持续发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非遗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助力非遗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双实效。

 

益智乡:加强“打陀螺”项目保护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郭炎欣  李秋莲  文/图)   “打陀螺”项目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保护和管理好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日前,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文化馆到益智乡收集完善“打陀螺”相关内容,群策群力保护文化遗产。

益智乡素有“陀螺之源”的美称,每年都举办陀螺比赛活动,向外界展示生动、精彩的民族特色文化盛宴。同时,深厚的陀螺底蕴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本土陀螺运动员。其中李仕会获得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陀螺比赛女子组冠军,陶永芳获得2017年“民体杯”全国陀螺大赛女子冠军。自2006年开始,益智中心学校把打陀螺纳入教学,编写了《益智中心学校陀螺教材》,为保护“打陀螺”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

 

整董镇:传承指尖上的“傣锦”文化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罗云燕  江城县融媒体中心  文/图)   走进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的傣族寨子,可见一些人家屋檐角落里摆放着传统的木架织机。农闲时分,某个静谧的傣家小院里便会响起沙沙的傣锦编织声。

傣锦,即傣族织锦,是流传在傣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纺织工艺品,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锦以棉、麻等为原料,起源于唐朝。作为一门古老的纺织工艺,傣族织锦花纹的组织严谨、织工精巧、图案别致、色彩艳丽、坚固耐用,多以白色或浅色为底色,以动物、植物、建筑、人物等为题材,其中孔雀、大象、马等图案代表着吉祥、力量和丰收,宝塔、寺院、竹楼等寄寓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些寓意深远、五彩斑斓的图案,充分展示了傣家人对于万物有灵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时代发展,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咪宰金老人是傣族织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今年92岁的她,身体健朗,耳聪目明,她织出的傣锦做工精细、图案丰富、式样精美,引得村里的好多中青年都来找她拜师学艺。

近年来,整董镇坚持“开发、发掘、利用、发展”的原则,多措并举,充分发掘民族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传统手工业的共同发展,不断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墨江县: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旅游”模式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董新德  白海燕)   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是云南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近年来,墨江县高度重视红色旅游工作,深入挖掘革命历史、红色遗迹,积极探索“红色文化+旅游”模式,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和精品线路,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夯实基础。累计投入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革命文物保护修缮,红色资源传承与开发利用得到不断加强。目前,全县保存较为完好的红色遗迹主要包括县城革命烈士纪念塔、景星官厅之战纪念碑、坝溜革命烈士纪念碑、那哈格牙烈士墓碑、忠爱桥毛泽东、朱德领袖题词碑、龙潭原边纵司令部旧址6个省级革命文物及解放县城战役指挥部(碧溪古镇李秀山宅)、大寺庙、天君阁等。

持续加强保护,确保文物安全。建立健全文物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与15个乡(镇)及1个县属部门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坚持常态化检查与定期巡查相结合,年均开展红色文物巡查不少于2次,强化督促辖区负责人、文保负责人切实加强文物日常巡查维护,积极开展文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提升群众文物保护意识,确保文物安全工作抓细抓实,隐患整改落到实处,有效筑牢文物安全保护墙。

持续加强传承,全力推动发展。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充分挖掘、整理红色资源,深入推进红色旅游基地示范点建设,丰富旅游新内容,拓展旅游新空间,助推墨江红色旅游驶入发展快车道。推出红色旅游线路1条,即解放县城指挥部/碧溪古镇李秀山宅——县城革命烈士纪念碑——忠爱桥毛泽东、朱德领袖题词碑。2021年建成“墨江县人民反蒋自卫军指挥部旧址”展示体验馆,集中介绍和展示1928年至1952年间墨江县革命斗争史主要历程,为目前墨江县集中展示建国前后墨江革命斗争史历程场馆及开展红色体验教学最大教学点,自建成以来累计开展红色教育宣讲100余场次,参观人数近5万余人。

 

云南省摄影家到西盟采风创作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奚川江  文/图)   近日,由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明率队,云南日报、昆明摄影家协会及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文联摄影家到西盟佤族自治县开展“喜迎二十大·礼赞新时代——我眼中的《阿佤人民唱新歌》诞生地”摄影采风创作。

采风团队深入西盟各乡(镇),对佤山的城乡巨变、产业发展、党建引领、文化传承、大美西盟等内容进行采风创作。在每个采风点,摄影家们深入农户家中,走到田间地头,与各族群众话家常、聊发展,深度体验西盟自然风光、乡村新貌,并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西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巨变,用摄影作品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献礼。

在西盟县勐梭镇他朗村,乡村文艺队的歌舞表演给采风团队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盛宴。豪迈狂热的佤族舞蹈,原始古朴的佤族歌曲,让采风团队感受到了传统原始的佤族文化。在勐梭镇勐梭村里坎组傣族特色村寨,浓厚的民族文化、农耕文化、宗教文化、田园风光以及民居建筑,让采风团队感受到了浓浓的傣族风情。

在西盟县勐卡镇马散村永俄寨,一排排别具特色的佤族石楼,沿石块铺就的入户路,白石绿荫,道路两旁的“方寸花园”等美景让摄影家们流连忘返。近年来,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聚合乡村优势资源,打造民族特色产业和旅游发展“新引擎”,永俄寨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乡村振兴“进阶”之路。这个将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美丽宜居的特色村寨,让摄影家们感受到了西盟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新格局。

在西盟县勐卡镇娜妥坝社区三级联防所,采风团队与守边员们亲切交谈,并沿着边境巡逻线,亲身体验巡边员和护边员的日常。大家对西盟县在89.33公里的边境线上筑起了边境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的做法给予赞许,并对守边员们迎难而上、日夜坚守的精神表示敬佩。

采风期间,摄影家们与西盟县融媒体中心记者、摄影爱好者进行摄影作品分享交流活动。

 

澜沧县妇联“哈列贾”幸福父母课堂走进东回镇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李应玲  文/图)   近年来,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近年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妇联打造了“哈列贾”(拉祜语里表示“高兴、快乐”的意思)幸福父母课堂品牌,常态化以宣讲、讲座、沙龙、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

近日,县妇联联合县人民检察院、县竹蜻蜓社区公益事务中心依托“哈列贾”幸福父母课堂到东回镇班利村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实践课堂上,县妇联干部从什么是家庭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家长不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责任要承担的后果等方面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县人民检察院干部宣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实践课堂上,县妇联、县检察院、县竹蜻蜓公益社区事务中心社工还与留守儿童组成“爱心小家”开展亲子户外实践活动。互动结束后,县妇联、县竹蜻蜓社区事务中心社工结合家长的体会,讲述了延迟满足、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善于与孩子沟通等科学育儿方法。

 

思茅区作协开展“走进美丽乡村·稗子仓”主题采风创作活动

普洱日报讯(通讯员  徐晓芳  徐椿黠  周播)   为助力思茅“乡村振兴”,见证思茅箐门口稗子仓“美丽乡村建设”,5月28日,思茅区作家协会开展了“走进美丽乡村·稗子仓”主题采风创作活动,组织会员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加大对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公共文化事业、精神文明建设、美丽乡村的宣传力度,创作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学作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精神风貌,用文学的视角诠释“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稗子仓位于思茅城东北方箐门口水库下游,距离思茅城区25公里。有农户47户178人,耕地面积270亩,基本农田225亩,茶园面积566亩。稗子仓乡村旅游示范点,是稗子仓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45户农户以土地资源入股367亩、资金入股16万元的形式,与普洱思茅农场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普洱1974酒店合作共同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民宿民居、康养休闲为一体的农业旅游项目。目前已完成项目概念性规划,道路路网已打通,饮水工程正在实施,旅游公厕、绿化项目已实施,合作社的精品民宿已建设完成,“四园”(茶园、果园、田园、花园)、“四养”(养蜂、养鱼、养禽、养畜)、“四区”(垂钓娱乐区、儿童娱乐区、民宿民居观光区、茶园观光区)等项目建设正按规划有序推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思茅区: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焕发... 下一篇: 【网络中国节·春节】做人偶写春...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