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非遗传承
 

思茅区:让非遗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新时代魅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李超  时间:2022/7/7 9:29:31  点击数:

普洱日报讯(记者  李超  通讯员  苏琳)   思茅区历史悠久、资源富集、文化丰富,汉、彝、傣、哈尼等26个民族在生生不息的繁衍过程中,孕育了斑斓多姿的茶马古道文化、生态文化和民族文化,创造了底蕴厚重、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

近年来,思茅区结合工作实际,把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守护全区各族人民精神家园的有力举措,稳步推进名录保护、队伍建设、品牌塑造、文旅扶贫、基地建设等方面工作,非遗保护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思茅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1人;市级保护名录11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人。区级保护名录15项,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4人。

挖掘好 让非遗绽放光彩

“我们傣族妇女从小就学习傣族织锦技艺,以前只是自己做衣服穿,现在我们还做了很多产品进行销售,用这门手艺来挣钱,不用再担心后继无人。”在思茅区龙潭乡南本村“傣族织锦”传习所里,聊起傣族织锦技艺的相关话题,今年63岁的思茅区傣族传统织锦非遗传承人刀惠仙感慨万千。

长期以来,由于保护意识落后、资金和技术匮乏等多方原因,不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及时挖掘。南本村虽然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傣族文化,但和很多地方一样,面临着项目传承人群体分散、年轻人传承技艺热情度不高等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思茅区积极组织专职工作人员深入村寨对具有民族特色、区域特征和传承意义、开发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普查和认定,将非遗挖掘和保护主动融入全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的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全领域。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2012年,南本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非遗和旅游的融合发展,让南本村的傣族织锦技艺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保护。2015年,南本村建成了傣族传统织锦传习所,每周一、三、五下午由刀惠仙带领着全村的妇女在传习所内学习傣族织锦。游客到这里可以通过现场观摩、上机操作等方式,零距离感受傣族织锦非遗技艺。手工制成的衣服、包包、帽子等各类成品深受游客的青睐。

这只是思茅区深挖非遗资源,做好传承与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思茅区建立了南本傣族传统文化保护区、思茅端午药根饮食习俗传承基地、普洱茶乐传承基地,成功打造大芦山青菜节、端午百草根美食文化旅游节、祭竜、花山节、阔时节、白花节等一批特色节庆文化品牌;茶马古道文化、绝版木刻艺术在全国巡展,《欢迎你到普洱来》等一批优秀本土原创文艺作品被广为传唱。

传承好 让非遗后继有人

学生跟着老师学剪纸、刻版画、习茶艺、赏茶乐……自2021年9月以来,思茅区积极响应国家“双减”政策,充分挖掘利用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在城区各中小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通过聘请非遗项目传承人,开设兴趣班或课程传授非遗项目技艺,不仅起到了“双减”的作用,还让孩子们了解和喜欢上传统文化。

市级非遗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闵惠萍自2018年3月以来都会利用闲暇时间定期到思茅区各中小学校、文化馆、老年大学进行授课。课堂里,同学们把一张张红纸变成了一幅幅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的剪纸作品,对剪纸艺术的了解越来越深入,民间传统剪纸课堂也成了学生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浓厚的非遗氛围,正是思茅区大力推广非遗传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缩影。

为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近年来,思茅区不断推出有力举措,通过打造民俗节庆品牌、建立非遗工坊、演出、培训、展览、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非遗产业拓展等,让群众亲身参与、深度体验,积极探索非遗传承与推广的新形式、新途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真正实现了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

融合好 让非遗开花结果

“以前没有固定的排练室,我们身上的这些服装和道具常常跟着我们四处搬家,现在有了固定的排练室和演出场所,大家欣赏传统滇剧和普洱茶乐也有了固定的地方。”位于思茅区高家寨旅游环线的普洱非遗客厅(景素茶文化有限公司)非遗剧场,品茗之余,茶客和游客除了能欣赏、购买到傣锦茶席、茶罐、瓦猫、茶盘等各类茶器外,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苏玉芬和队员们每月进行的普洱茶乐展演,也成为这里的一大特色,收获了一众“粉丝”。

近年来,思茅区充分利用和开发非遗资源,通过“非遗+”融合发展模式,不断促进非遗实践成果转化,推动非遗资源融入现代生活,成立于2004年的普洱茶乐团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茁壮成长。2014年,了解到乐团无固定排演场所并经历了十几次搬家之后,思茅区文化馆在思茅区体育馆北门二楼建立了普洱茶乐传习所,并购置各类戏曲服装及乐器供乐团使用。每周的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苏玉芬都会到传习所教授普洱茶乐、声乐、器乐、鼓乐、京剧、滇剧、花灯等课程,现有学员50余人。

有了各方面的支持,普洱茶乐团的老艺人们不计报酬、发挥余热,积极开展各项戏曲演出及宣传活动,越来越多的普洱人接触、了解、喜欢滇剧和花灯等传统戏曲。2017年7月,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牵线搭桥下,乐团在景素茶文化有限公司非遗剧场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

如今,到思茅区看一场非遗表演,体验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已成为思茅旅游的热门打卡项目,这让非遗传承人能够与五湖四海的游客畅谈交流,为作品增加更多的文化元素,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非遗特色文旅经济初步形成。

△南本村傣族织锦传习所 。(思茅区文化馆提供)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传统剪纸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闵惠萍和她的剪纸作品 。 (普洱日报记者 卢磊  摄)

△普洱茶乐团推广传统茶乐 。(思茅区文化馆提供)

△思茅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龙纵舞】代表性传承人普乔生利用闲暇时间开展教学 。 (普洱日报记者 李超  摄)

△普洱茶乐团在普洱非遗客厅非遗剧场进行展演。 (普洱日报记者 周思雨 摄)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非遗”之花绽放 下一篇: 传承非遗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