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发布微信公众号普洱发布微博普洱发布抖音号普洱市志愿者公众号直播频道普洱日报数字报

时政 党建 社会 产经 文化 民族 视觉 专题 精读 热点 时评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党的十九大专题 >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
 

人世间最温暖的关系——宾弄赛嗨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作者:  时间:2022/11/2 10:06:14  点击数:

本网讯   在普洱市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存在着一种“不是亲戚,胜似亲人”的民族民间传统关系,它是在不同民族之间,基于资源禀赋差异,以现实的生活需求和生产劳动、经济往来需要为最初起因,自发结成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活互助、生产互帮、经济互通、文化交融、周边和谐并可以代代相传的族际交往模式。

2011年,这种人世间最温暖的关系得到命名,即如今大家耳熟能详的“宾弄赛嗨”。

傣语的“宾弄”意为亲戚,“赛嗨”意为朋友,最初特指傣族与周边其他民族在日常生活中结交的“像亲戚一样的朋友”。这是步入21世纪以来民族学者与地方政府对傣族与拉祜族、佤族、哈尼族、汉族等各民族典型的民族交往共生传统的学术肯定和政策支持,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民族政策导向,也反映了民族地区努力增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合力的新探索。

民间“宾弄赛嗨”

互相拉扯着活下去

“有一年,不知道从哪里飞来很多蝗虫,我们坝子遭了虫灾,粮食没保住,连草都被吃光了,我们就把牛赶到山上让‘赛嗨’帮养,还从他们家背回了旱谷,就这样熬过了灾年。后来,山下收成好了,我们又给山上的‘赛嗨’送去大米和包谷。直到现在,我们成了‘宾弄’,已经延续好几代人了。”这样的叙事,一直是普洱市以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为代表的傣族村寨火塘文化的重要内容。

位于孟连、西盟、澜沧三县交界处的景信乡,大杂居、小聚居在这里的拉祜族、傣族、哈尼族、汉族、佤族同胞,很多人家都相互缔结了“宾弄赛嗨”关系。景信乡大寨距离乡政府300米,是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自然村,150多户农户家家户户都有“宾弄赛嗨”。他们这种不是血缘胜似血缘的关系缔结,很自然地密合了不同民族各自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生计模式上的差异,尤其是山区和坝区的差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互补。山上缺粮、缺物找坝子,坝区缺草料、柴火找山上。

在60多岁傣族老人咪岩保的记忆里,景信大寨曾经遭遇数次严重缺粮,一家人拿着金银首饰都换不到粮食,最后全靠山里的拉祜族朋友提供粮食才活了下来。老人说:“没有‘赛嗨’活不下去,我们彼此离不开了,成亲戚了。”她家的拉祜族“宾弄赛嗨”是大岗河新寨的扎迫,双方不约而同地以“离开不得”来定位彼此的深厚情谊。此后每逢节庆,咪岩保一定会带上米、茶、酒、肉、芫荽、葱等去串门,山里的“宾弄赛嗨”们也会带来鸡、野果、野菜、蜂蜜和打到的猎物。

像咪岩保家一样,孟连山上山下的“宾弄赛嗨”们,彼此都把对方的老人看作自己的老人,把对方的孩子像侄儿男女一样对待,会给老人送点心,会给孩子们做玩具。如拉祜族男人们会给傣族“宾弄赛嗨”的孩子做陀螺、弩,而傣族男人们也会为其他民族“宾弄赛嗨”的孩子制作象脚鼓。他们在语言上互学互通,在习俗上彼此了解、尊重、欣赏,农忙时互帮、本民族节日与家庭生活中碰到喜事时互请,以至于呈现出拉祜族过节时看到“一寨子的傣族”,傣族过节时看到“一寨子都是拉祜族”的和谐景象。

今年春天,当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采访团来到孟连县芒信镇时,穿着盛装的傣族男子李新洁领着一群哈尼族姑娘唱起了祝酒歌。

于是,在采访中就有记者作了这样的记录:“仿佛由此起了头,4月10日,孟连县芒信镇拉嘎村举办的‘傣历1380年泼水节暨宾弄赛嗨庆祝活动’联谊宴,简直成了多民族祝酒歌的轮演:这边是悠扬清新的哈尼族歌曲,那边是软糯甜美的傣族小调,一桌是高亢有力的佤族唱腔,另一桌又是轻快柔和的拉祜族行板。有趣的是,尽管语言不同、曲调各异又几乎同时开唱,但宴席上各有特点的祝酒歌却隐隐相互应和,构成了一派千姿百态却和乐融融的氛围。”

升华版“宾弄赛嗨”

凝聚起强大的社会合力

2020年12月20日,由普洱市创作的脱贫攻坚报告剧《宾弄赛嗨》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校区礼堂演出,收获了无数的热情点赞。12月25日,《学习时报》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以“用文艺形式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为题,在头条图文并茂地刊发了该消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微信公众号也同步刊发。这一舞台上的《宾弄赛嗨》,由序《愚公移山》、第一篇章《播种》、第二篇章《深耕》、第三篇章《收获》和尾声《宾弄赛嗨》组成,是一曲各民族互帮互助脱贫攻坚的动人赞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人民性,展示了作为云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普洱市在党的领导下,各级党员干部把“初心”写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带领各族群众兑现“一个都不能掉队”的脱贫摘帽庄严承诺。“宾弄赛嗨”机制在推进脱贫攻坚实践中得到发扬光大,创新拓展。

普洱市辖9县1区,总人口240万人,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山区占98.3%。与越南、老挝、缅甸接壤,有4个边境县、16个边境乡(镇)、43个边境村;有14个世居民族,其中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傈僳族、瑶族属“直过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1%。

为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普洱市一是通过强化县际“宾弄赛嗨”统筹力,形成了各县(区)团结一心战贫困的良好氛围;二是增进中央单位、东西部“宾弄赛嗨”协作力,深情帮扶有力地助推了脱贫攻坚;三是凝聚城乡“宾弄赛嗨”同心力,形成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强大合力;四是淬炼干群“宾弄赛嗨”战斗力,牢记使命兴边疆;五是提升村组“宾弄赛嗨”组织力,团结奋进奔小康。事实证明,这一系列的机制创新,也为“中国减贫方案”积累了普洱经验。

脱贫攻坚,是21世纪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战役,在这一彪炳史册的伟大奇迹中,“全民参与,全民帮扶”是脱贫攻坚的最强合力,为赢得这一战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云南这样的边疆民族地区,普洱“宾弄赛嗨”式的扶贫从最初的“人帮人、户帮户、民族帮民族”,升华到“县际互帮、东西互助、城乡互联、干群互系、村组互包”的新型“宾弄赛嗨”模式,正如舞台上展示的一样,描绘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生动景象。“宾弄赛嗨”这句傣语逐渐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也成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诠释,更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

不止于此,如今,“宾弄赛嗨”的民族团结互助实践,已经成为深深植根于当地各族人民现实生产生活的民族团结,以及促进文化传承、社会稳定与民族发展的独特力量。升华版的“宾弄赛嗨”,引领优秀传统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也成为普洱市不断强化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步的强大合力,不断引领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红色“宾弄赛嗨”

“共产党派来的人”

无论是民间的“宾弄赛嗨”,还是升华版的“宾弄赛嗨”,其内在逻辑就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家,名字叫中国,全国人民都要好,一个不能少。这也是党的民族政策一以贯之的导向。

如果说“宾弄赛嗨”是一种以心换心的温暖关系,那么从最初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就将党心与民心紧密地缔结在了一起,使党和人民,军队、干部、群众都成为心心相印的“宾弄赛嗨”。

这不是故事,是历史事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族还处在结绳记事、刻木计数、树叶鸡毛当“信件”的原始信息传播状态,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生活资料极度匮乏。20世纪50年代初,近90%的西盟佤族群众没有完整的衣服,80%是缺粮户,年人均有粮仅100千克至125千克,一年吃不上半斤盐。由于历史上长期的隔阂,佤族群众认为“石头做不得枕头,汉人做不得朋友”。

为尽快消除历史上根深蒂固的民族隔阂,疏通关系,20世纪50年代前半叶,中国共产党执行了实事求是、分类指导、慎重稳进,优先发展生产改善穷苦群众生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等一系列政策,同时通过大量耐心细致、感人至深的民族工作,把共产党在边疆民族问题上的政治主张直接转化成上下统一、言行一致、情真意切的实际行动。其中包括中央访问团和各级慰问团深入佤山慰问;发挥人民解放军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作用建立军民鱼水情;邀请少数民族头人去首都观礼,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到内地参观学习;妥善调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历史纠纷,增进民族团结;消除带有歧视性的民族称谓和地名等等。

进驻的解放军被西盟佤族同胞称为“解放”,他们既是保卫新型人民政权的战斗队,也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队,还是执行边疆民族工作政策的工作队,以及帮助各族群众发展的生产队。事实上,除了这些穿军装或者着便服的“解放”们,还有当时被佤族群众称作“民主”的武装民族工作队队员,以及各级汉族领导干部,都因严格贯彻执行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被佤族人民视为能做得成朋友的“新汉人”,也被视为毛主席、共产党的直接代表。1956年,岳宋乡头人岩三准备把“养子”(奴隶)岩特卖给外寨用于砍头祭祀。西盟工委的同志闻讯赶来,耐心做岩三的工作,后经反复协商,最终用200块银圆和100斤盐把岩特赎买下来,将其安排到了农场工作。岩特成了西盟县第一代民族工人的一员。岩特特意改姓“毛”,也让子女世代姓毛,以永世铭记毛主席、共产党的救命之恩。

这些“共产党派来的人”像对待家人般对待少数民族,真诚相待、热心相处、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成为各族群众真正的朋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齐心协力建设社会主义佤山新家园,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回望历史,在1951年元旦的普洱县(今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红场,来自思普地区的26个民族(包括支系)一起喝下了神圣“咒水”,剽牛盟誓“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立下了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

如今,边疆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实现了当初在“民族团结誓词碑”中众人的寄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由幸福地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庭。”  (云南省社科院研究员  刘军)

本文来源:《普洱日报》

 

上一篇: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一篇: 青年干部要以“思想破冰”推动发...

 
主办:中共普洱市委 普洱市人民政府 承办:普洱日报社
普洱新闻网投稿邮箱:puernews@126.com 地址: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大道11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3120170018 报纸出版许可证:滇第008号 ICP备案号:滇ICP备11001122号-2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邮箱 jubao@12377.cn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举报邮箱smjidi@126.com 本站不良信息举报:0879-2147559
涉未成年专用举报电话:0879-2147559 举报邮箱:smjidi@126.com